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内在旧有模式不会因为我们知道这样不好就会改变。因为习惯了

李萍
内在旧有模式不会因为我们知道这样不好就会改变。因为习惯了,一旦习惯了,那么即便是难受、不舒服,或是其他的负面情绪,都会给自己带来安全感。 当一个人习惯了待在恐惧中,那么恐惧就会带给他出于熟悉和习惯的安全感,所以这时候放下恐惧,等同于让他放下能带给他安全感的习惯,反而会让他误以为这样好像是不安全的。 任何事情只要熟悉就会成自然,而这个自然会让我们产生一种熟悉的安全感,即便这种安全感并不是真的让我们感到舒服。 举例来说,假设父母常常骂孩子,常常说我骂你是为你好,孩子当然会感到不舒服。然而如果有一天,孩子做了某件事情,父母却不骂了,这时候孩子反而会开始焦虑,去想为什么我爸妈不骂我了?他们是不是不爱我了? 所以虽然明明被骂甚至被打显然是件让人感到不舒服的事情,但是一旦我们习惯了,就会觉得如果对方不这样对我,反而会让我没有安全感,因为我不习惯被温柔的对待,在我扭曲的定义中,那反而可能是对方不爱我的表现。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赵莎莎
契可尼效应:得不到的,才最珍贵? 你有没有试过这样? 逛街的时候,你看上了一件很漂亮的裙子,但价格有些昂贵,不舍得买下来。回到家后,你会不会一直对这件衣服念念不忘?会不会想着“当时就应该买下来”? 其实跟这件衣服同类型的有很多,价钱可能更实惠,为什么我们就纠结在这一件上面? 为什么得不到的总感觉是最好的? 这都是跟一个心理学效应有关,它就是蔡格尼克记忆效应,又名“契可尼效应”。 在20世纪20年代,德国心理学家蔡格尼克进行了一项记忆实验,她让被试者做 22 件简单的工作: 例如,写下一首你喜欢的诗、把不同颜色形状的珠子串起来等。每件事的完成时间都很短,一般几分钟就可以做完。 但蔡格尼克对这 22 件事设置了一个规定,就是这 22 件事里,只有一半是允许完成的,另外一半会在还没做完时就被打断。当整个实验完成后,研究人员马上询问被试,他做了哪 22 件工作。 结果显示,被试们对于未完成工作的回忆率达到 68% ,对已完成的工作只能回忆 43% 。由此可见,相比于已完成的事,人们对未完成的事的记忆更深刻。 换句话说,也就是人天生有一种追求完整的渴望,总希望每件事都能有始有终,如果事情没有得到解决,那么我们就会一直惦记着。 这种想要完成事情的驱动力,一旦失衡就会导致人走向两个极端。 ①一个是过分强迫自己完成事情。 ②另一个则是做事拖拉,不肯去完成。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