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如何去判断是否要走出舒服圈,就一个标准:在这个舒服圈里,
蒋营宜
如何去判断是否要走出舒服圈,就一个标准:在这个舒服圈里,你的内心是否有冲突。如果没有冲突而且享受,那就尽情享受。如果有冲突想减少冲突那就改变。或者改变冲突的想法,或者改变所处现状。 我们的教育和成长过程中没人教我们去享受生活,一旦我们去享受,就会有忐忑不安和罪恶感。所以我们就像穿上了红舞鞋,一直不停的在跳,那怕累到崩溃也不敢停下来。 努力没有问题,问题是这种努力是别人的期待还是自我意愿。问题是分不清是自我意愿还是别人的期待。又或者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2温暖
0回答
蒋营宜
温暖了
相关回答
于新江
为什么现在的离婚率那么高?
张杰
题记:幸福的婚姻,并不是没有矛盾和冲突,而是有着不较真的智慧。 弘一法师: “过得好的夫妻,都有这样一个共性—— 那就是:家里面一定有个宽容大度、懂得服软的人。 要么是女方,不和丈夫一般见识;要么是丈夫,不和妻子斤斤计较。 夫妻之间,哪有什么天生的般配与合适,只不过是相互的温柔和让步。 幸福的婚姻,并不是没有矛盾和冲突,而是有着不较真的智慧。”
刘淑珍
进入一段亲密关系,就像为人生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亲密关系是一道把两个人的资源相加的计算题.
比如对方挣的钱你也可以花,对方的生活会变成你生活的一部分......
徐恒
所有的事物和情绪都是自己定义的 带着喜悦去面对事情它就会是喜悦 带着沉重去面对事情它就会是沉重 所以成长和改变的起点永远是自己 因为只有自己能改变自己世界的定义 期待他人最终改变不了自己的感觉
曲燕
溺爱,它是家长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的需要。也就是说,溺爱是家长在满足自己“内在缺爱的小孩”,并将之投射给孩子,跟孩子真实的需要并没有关系。以“溺爱”自居的家长,其实看不见孩子的真实需要,更何谈爱孩子?
隋志鑫
在生活中,有些人反复遭遇挫折时,第一反应往往是逃避,并且会怀疑自己的能力。比如工作不顺就想辞职,和对象吵架就想分手。这就好像在他们的认知里,遇到问题逃避才是常态,而非尝试去解决问题。在心理学领域,有个概念被称为“习得性无助”。其含义是,当个体持续面对失败和挫折后,会逐渐认定自己即便努力也无法改变结果,进而产生逃避的心理状态。就如同大象在小时候被铁链拴住,小象当时拼命挣扎也无法挣脱铁链,随着时间推移,大象习惯了被铁链束缚的状态,即便长大后力量大幅增长,也不再尝试挣脱,甘愿被铁链限制,这就是“习得性无助”的体现。 同样的情况也会在人的身上发生。这背后的原因在于,在成长历程中,没有亲近的人协助其解决矛盾。自己提出的方法未被采纳,提出的意见也不被接受。久而久之,潜意识里就会认为自己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连解决问题的想法都不复存在。遇到痛苦或者难以把握的事情,第一反应便是逃走,而这种逃避其实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目的是防止自己崩溃。如此一来,这类孩子长大后通常会变得不自信、低自尊,无法专注于自身感受,总是寻求他人评价,渴望得到社会认同,不清楚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既不愿向他人示弱,也不好意思寻求帮助,常常会想自己做得好不好,别人会如何看待自己,是否会给别人添麻烦。 所以说,“习得性无助”本质上是童年创伤问题。当在某些场景面对特定的人而感到无助时,实际上是潜意识在抗拒和惧怕某种结果的出现。例如担心对方的否定和拒绝,这些结果一旦出现,就会触动隐藏在潜意识深处的创伤,使人重新体验到过往经历中糟糕的创伤感受。为避免这种结果,人就会变得惶恐不安,整个人处于高度紧绷的防御状态,内心会产生退缩的力量。因此,我们需要察觉那些隐藏的创伤,若忽视或逃避它们,创伤就会一直存在,不断出现并破坏自信。只有直面这些创伤,充分体验那种虚无的恐惧感,深入挖掘并彻底根除,才有可能让创伤彻底消失。有时候,让我们感到无助的并非仅仅是事件本身,更多的是一种抽象的感觉。当产生“我不行,我没办法”的念头时,可以尝试将其具体化,比如思考具体遇到了什么事情让自己感觉糟糕,然后进一步思考在这种情况下自己能够做些什么。当勇敢尝试后,可能会发现自己远比想象中更强大。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