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可有,可无,可丢,可留,取舍之间,便是人生。能折磨你的
郑小英
“可有,可无,可丢,可留,取舍之间,便是人生。能折磨你的永远都是你过于在意的东西,你若不在意了,天奈你何?日落归山海,山海藏深意,没有人不遗憾,也没有人不痛苦,只是有人不喊疼,有人不怕疼。” “你在意什么,什么就会折磨你, 你计较什么,什么就会困扰你, 你要记住,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 无论是爱而不得,还是事与愿违, 这都是人生常态,人生如梦,梦不随人愿。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曲燕
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关键不在于起跑的爆发,而在于往后的坚持。靠近积极的人,多做上进的事,拥有乐观的心态,人生就会变得更灿烂和美好。
那晓旭
我们的无形资产--家庭和朋友, 兴趣和激情-- 是我们终身幸福的最大来源。 --《百岁人生》
赵东伟
挖掘问题的底层逻辑,允许自己做自己,允许别人做别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做自己生活的掌舵人。
孔焕云
我们有一些人,对错观比较高,只要别人做事和他不一样,就觉得看不顺眼,心里不舒服。若是路人,可能自己叨叨几句就算了。若是家人,那就会“据理力争”,喋喋不休,要家人按他说的做才罢休,于是家庭矛盾时有发生。比如晚上洗澡的脏衣服要放在专门放的篮子里,放在地上就不行;比如家里鞋子要放在固定的地方,放其它地方就要争吵;比如洗手必须洗三遍,不然他觉得不干净,家里人洗两遍不行的;比如吃不完的剩菜必须盖上保鲜膜才能放进冰箱,直接放是不行。若是家人不认可或者忘了直接放,那势必要争执不休的…总之,各种小事都是有标准的,不按标准来就矛盾重重,家里经常闹得鸡飞狗跳的。 我们想想,我们生活追求的是什么?是幸福。何必为了小事争吵不休呢?大家来自不同的家庭,成长环境不同,形成的习惯不同。那么这些小事本身就没有好坏对错的标准,大家各行其事就好,谁先做谁就对。所以我们要降低对错观,让幸福常伴。
朱艳秋
来访者: 当时还是咨询刚做了没有几次,我一开始就是比较讨好别人,算是“讨好型人格吧”,我记得我当时说每次做咨询都很开心,每次做咨询也很认真准备都很重视。然后我问朱老师,我这么在乎你,你不开心吗?然而朱老师却说:如果有一天你能做自己了,我会更开心。 以后的日子里,我会经常想起这句话,也经常因为这句话带给我很多力量,我也很感动,因为很少有人对我说,你做自己就好,就这样,我也会一直爱你。经过了三个月的努力,在这个月的某一天,我真的做到了,而老师脸上喜悦的笑容,激动的心情至今还留在我的心里,这都会让我想起当时,朱老师对我说的,如果有一天你能做自己了,我会更高兴,我记得我当时微微一笑,发自内心的开心。
史冬英
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自己过得一地鸡毛,但总是会努力去帮助别人,比如我们常说的老好人,他们的妻子会说,除了她,他对所有人都很好。为什么会这样呢? 有两种可能: 1、这样做可以让人忘记或忽略自己所面临的一大堆问题。 2、满足一个人虚假的自恋,好像自己还是蛮厉害的,毕竟帮助别人时会感觉到某种优越感。 但这终归是一种自欺欺人,真正的爱与付出是在先满足自己的前提下进行的,照顾好自己是一个人最基础的责任。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