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不是从孩子身上看到了希望, 你才相信孩子, 而是你相信了

冯二玲
不是从孩子身上看到了希望, 你才相信孩子, 而是你相信了孩子, 你才能有希望。 不是孩子有了责任你才放手, 而是你放手了孩子才有责任。 不是孩子听话了, 你才尊重孩子, 而是你尊重孩子了, 孩子才听话。 不是孩子长大了, 你才爱孩子,而是你爱孩子了, 孩子才显得可爱。 爱是一切如是, 爱是让我身边的人, 按照他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 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 我要努力成为爱本身,爱自己,爱家人,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泰戈尔

2温暖
0回答
冯二玲
温暖了
相关回答
宗阳
对于很多人来说,假如将自己类比为AI,似乎系统默认回复就是:Yes。 说“不”实在是太难了,以至于我们愿意承担我们分外的工作,去我们并不想参加的局,忍受我们讨厌的关系。不敢拒绝,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害怕拒绝伴随的负面影响,比如被认为不友好,影响彼此的关系等等。 拒绝,确实可能会伴随一些负面影响。不过,我们对这些负面影响程度的预期准确吗?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将参与者分为两组:拒人者(rejecter)组想象朋友找自己帮忙设计一个logo,但是自己工作繁忙,所以拒绝了请求。被拒者(rejectee)组想象自己找朋友帮忙设计logo,但是朋友工作繁忙,拒绝了自己的请求。阅读完材料后,拒人者预测拒绝的负面后果,被拒者评价自己感受到的负面影响。 结果发现,拒人者高估了被拒者的负面情绪(比如,“被拒绝后有多受伤”)、对拒人者的负面评价(比如:“被拒绝后,觉得对方有多不友善”)、对关系的影响(比如,“被拒绝后,觉得和对方的关系相比之前如何”)、对未来互相帮助的影响(比如,“未来如果对方请求帮忙,会不会伸出援手”)以及说坏话(比如,“会不会告诉其他人这个人不友善”)的可能。 在紧接着的研究中,研究者找来一批人回顾自己拒绝别人的经历,并预期这次拒绝带来的负面后果。之后研究者要来了当时被拒者的联系方式,向被拒者询问那次拒绝真正给他们带来的感受。结果同样发现,人们高估了拒绝别人带来的负面后果。后续研究者又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 很多时候我们不敢拒绝,可能就是因为我们夸大了拒绝的负面后果。也许下次面对别人的请求时,我们可以更加遵从本心,做出决定。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