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人类的自我保护意识是本能 不用激发它都会无比的强大 对于
徐恒
人类的自我保护意识是本能 不用激发它都会无比的强大 对于不利于自己的信息异常敏感 所以无论和谁沟通陪伴表达情感 如果只按照自己的方式输出 对方收到的更多可能是质疑和挑战 更好的方法是全然的聆听接纳先歇下铠甲
0温暖
0回答
#
个人成长
相关回答
周威
刚开始双方还不太习惯彼此的节奏,总会踩到对方的脚趾头。“你怎么可以不明白我的良苦用心!”“你怎么可以那么不体贴我的感受!” 于是,舞蹈变成了争吵。 其实,我们都希望与爱的人心灵相通,但失败的预期常使我们盲目。 “为什么你不像我期待的那样?”我们忘记了,对方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和需要。 其实,我们都渴望被理解和尊重。 那么,如何化解误会,重新找到彼此的节奏呢? 首先,承认对方和自己一样,都在努力做到最好。用理解代替责怪,用耐心代替攻击。 其次,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不要臆测对方动机,而要主动沟通,虚心倾听。 最后,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冷静下来,化解负面情绪,然后再温和沟通。 一个成功的关系,需要双方共同努力。舞蹈总有碰撞,重要是及时重新找回节奏,重新出发。 如果痛苦持续,不要等待,请及时求助专业帮助和指导。因为你们值得重新学习爱的舞蹈。
肖洁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那些善于挖掘并将孩子闪光点无限放大的父母,是成就孩子一生最重要的“捧场王”。
朱筠舟
好好说话难就难在三点: 1、好好说话是反本能 我们大脑里有三重大脑: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性脑。 面对矛盾时,情绪脑告诉你,要感到愤怒,还以颜色;或者感到悲伤,引起同情。 而理性脑则告诉你,咱们得好好说话,寻求矛盾的解决方案。 比如和亲人吵架时,你的理性小人会告诉你,不该恶语相向:这是自己的亲人,忍一忍吧,理解一下对方。 可是情绪小人则怂恿你:这能忍?他让我不爽了,我也要让他不爽,不然他下次还这样,得给点颜色他瞧瞧。 理性脑力量小,运转速度慢;情绪脑力量大,运转速度快。 因此,好好说话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为它调用的是理性脑的力量。 相反,情绪化表达就不一样了,它是我们最原始的本能,力量强、反应速度快、且省力,是我们最舒服的沟通方式。 2、挫折容易引发攻击 戴维·迈尔斯在《社会心理学(第11版)》中提到过一个“挫折-攻击”理论,即当我们预期得到满意的结果,却在行动过程中遇到阻碍时,挫折便会产生,而挫折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 不能好好说话,往往就来自期望和现实之间的落差。 值得注意的是,攻击行为不一定会直接朝挫折源释放,当知道别人会对这种行为反对或惩罚时,我们会克制直接的报复,将敌意转移到另一些安全的目标上。 这就是“踢猫效应”的由来。 3、情绪化表达会上瘾 戴维·迈尔斯在《社会心理学(第11版)》中还指出,人类可以习得攻击的回报。比如,儿童一旦成功地使用武力胁迫了其他儿童,他很可能会越来越富于攻击性;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情绪化表达是会上瘾的。当我们通过情绪化表达尝到了甜头,会进一步强化情绪化表达的本能。
王倩倩
就算公交车上空无一人,司机也会把车开到终点站。我的意思是,你不要因为任何人的离开,而停止原本的生活。
冯二玲
互惠定律:帮人就是帮自己。 西方有这样一个寓言:天神带一个垂死的人参观天堂和地狱。正值午餐时刻,地狱和天堂吃饭用的勺子都很长,地狱里的人无论如何都很难将食物吃进去,甚至撒到地上,天堂里的人互相喂给对面的人,吃得津津有味。天堂和地狱的区别只在于是否互帮互助。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互相帮助、理解就是心理学上的互惠定律。 美国文学家爱默生说过: “人生最美丽的补偿之一,就是人们真诚地帮助别人之后,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伸出你的手去帮助别人,而不是伸脚去绊他们。人际交往就像一种回声,你对我友善,我对你也友善。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 “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就先如何去对待别人。”
郭红玲
“渴望被猜中”是一种普遍心态,但奇怪的是,有些人已经到了执着的程度。恋人喜欢让伴侣猜中自己所有的心思,大到情绪、感受、需求,小到喜欢怎样的礼物、吃什么菜……亲人喜欢隐晦地表达爱意或不满,永远不能敞开了说话,遇到问题总是沉默……明知道猜来猜去大家都很累,依然离不开这个相处模式。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有这3点: 1、太渴望被看见、被认可。小时候被父母严重忽略感受的孩子,出于补偿心理,会特别渴望有人能看见自己、在乎自己的感受。就像缺爱的女孩爱上渣男,哪怕旁观者都知道:“这个男人不是懂你,而是懂所有女人,你不要被他骗了。”女孩依然觉得:“我不说他也知道我想要什么,一定是我命中注定的那个人。”这类人会把“被看见”当成是自己在关系里最大的追求,反复通过“对方是否能猜中自己”的测试,来验证自己在对方眼里是否有价值,这段关系是否值得继续。因此当有人能猜中自己的心思,就会对这段关系投入很大的依恋与期待。相反,一旦发现对方连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就会陷入内耗甚至是绝望之中。 但其实无论怎样,被爱的先决条件是先爱自己。只有认为自己是值得被爱的、有价值的,才能勇敢说出自己的需求,让对方满足自己,而不是永远在卑微地等待对方给予。 2、希望在关系中占据“高位感”。喜欢在人际交往中占据上风的人,格外在意关系里的高位和低位。“你来猜我,我处于高位,可以评判你是否对我足够用心;如果我直接告诉你我想要什么,我就处于低位,在被评判的位置。”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虽然希望自己学会直接表达,但总觉得有话直说会让自己失了尊严和面子。一旦习惯这种认知模式,就容易对高位感产生执念:讨厌猜别人的心思,但喜欢别人猜对自己的心思,以此来获得高自尊感。 3、心理状态比较“拧巴”。有些人不追求高位感,依然执着于别人来“猜”,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拧巴。这里的拧巴主要是指:先天气质类型,和后天养成的性格特质,打起了架。在心理学上,先天气质包括四种类型:乐天型、忧郁型、激进型和冷静型。比如,你的先天气质类型是忧郁型,喜欢安静和独处,却在热闹的大院里长大,不得不牺牲一部分的先天自我,融入其中。长期以往,可能会变得多愁善感、敏感多疑。这是因为气质和性格起冲突,会导致一个人陷入矛盾:从小就在一个自己不适合、也不想要的环境里长大;哪怕想要表达真实的自己,也会觉得“我不属于这里”“这些人不可能理解我”,而欲言又止。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