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人类的自我保护意识是本能 不用激发它都会无比的强大 对于

徐恒
人类的自我保护意识是本能 不用激发它都会无比的强大 对于不利于自己的信息异常敏感 所以无论和谁沟通陪伴表达情感 如果只按照自己的方式输出 对方收到的更多可能是质疑和挑战 更好的方法是全然的聆听接纳先歇下铠甲

0温暖
0回答
#
相关回答
朱筠舟
好好说话难就难在三点: 1、好好说话是反本能 我们大脑里有三重大脑: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性脑。 面对矛盾时,情绪脑告诉你,要感到愤怒,还以颜色;或者感到悲伤,引起同情。 而理性脑则告诉你,咱们得好好说话,寻求矛盾的解决方案。 比如和亲人吵架时,你的理性小人会告诉你,不该恶语相向:这是自己的亲人,忍一忍吧,理解一下对方。 可是情绪小人则怂恿你:这能忍?他让我不爽了,我也要让他不爽,不然他下次还这样,得给点颜色他瞧瞧。 理性脑力量小,运转速度慢;情绪脑力量大,运转速度快。 因此,好好说话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为它调用的是理性脑的力量。 相反,情绪化表达就不一样了,它是我们最原始的本能,力量强、反应速度快、且省力,是我们最舒服的沟通方式。 2、挫折容易引发攻击 戴维·迈尔斯在《社会心理学(第11版)》中提到过一个“挫折-攻击”理论,即当我们预期得到满意的结果,却在行动过程中遇到阻碍时,挫折便会产生,而挫折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 不能好好说话,往往就来自期望和现实之间的落差。 值得注意的是,攻击行为不一定会直接朝挫折源释放,当知道别人会对这种行为反对或惩罚时,我们会克制直接的报复,将敌意转移到另一些安全的目标上。 这就是“踢猫效应”的由来。 3、情绪化表达会上瘾 戴维·迈尔斯在《社会心理学(第11版)》中还指出,人类可以习得攻击的回报。比如,儿童一旦成功地使用武力胁迫了其他儿童,他很可能会越来越富于攻击性;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情绪化表达是会上瘾的。当我们通过情绪化表达尝到了甜头,会进一步强化情绪化表达的本能。

郭红玲
“渴望被猜中”是一种普遍心态,但奇怪的是,有些人已经到了执着的程度。恋人喜欢让伴侣猜中自己所有的心思,大到情绪、感受、需求,小到喜欢怎样的礼物、吃什么菜……亲人喜欢隐晦地表达爱意或不满,永远不能敞开了说话,遇到问题总是沉默……明知道猜来猜去大家都很累,依然离不开这个相处模式。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有这3点: 1、太渴望被看见、被认可。小时候被父母严重忽略感受的孩子,出于补偿心理,会特别渴望有人能看见自己、在乎自己的感受。就像缺爱的女孩爱上渣男,哪怕旁观者都知道:“这个男人不是懂你,而是懂所有女人,你不要被他骗了。”女孩依然觉得:“我不说他也知道我想要什么,一定是我命中注定的那个人。”这类人会把“被看见”当成是自己在关系里最大的追求,反复通过“对方是否能猜中自己”的测试,来验证自己在对方眼里是否有价值,这段关系是否值得继续。因此当有人能猜中自己的心思,就会对这段关系投入很大的依恋与期待。相反,一旦发现对方连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就会陷入内耗甚至是绝望之中。 但其实无论怎样,被爱的先决条件是先爱自己。只有认为自己是值得被爱的、有价值的,才能勇敢说出自己的需求,让对方满足自己,而不是永远在卑微地等待对方给予。 2、希望在关系中占据“高位感”。喜欢在人际交往中占据上风的人,格外在意关系里的高位和低位。“你来猜我,我处于高位,可以评判你是否对我足够用心;如果我直接告诉你我想要什么,我就处于低位,在被评判的位置。”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虽然希望自己学会直接表达,但总觉得有话直说会让自己失了尊严和面子。一旦习惯这种认知模式,就容易对高位感产生执念:讨厌猜别人的心思,但喜欢别人猜对自己的心思,以此来获得高自尊感。 3、心理状态比较“拧巴”。有些人不追求高位感,依然执着于别人来“猜”,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拧巴。这里的拧巴主要是指:先天气质类型,和后天养成的性格特质,打起了架。在心理学上,先天气质包括四种类型:乐天型、忧郁型、激进型和冷静型。比如,你的先天气质类型是忧郁型,喜欢安静和独处,却在热闹的大院里长大,不得不牺牲一部分的先天自我,融入其中。长期以往,可能会变得多愁善感、敏感多疑。这是因为气质和性格起冲突,会导致一个人陷入矛盾:从小就在一个自己不适合、也不想要的环境里长大;哪怕想要表达真实的自己,也会觉得“我不属于这里”“这些人不可能理解我”,而欲言又止。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