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亲子关系,注重的并不是我们给予了孩子什么,而是我们和孩子
那晓旭
亲子关系,注重的并不是我们给予了孩子什么,而是我们和孩子在一起时呈现的状态。所以,每个父母都要做到: 话少而精,适当地“沉默”会让孩子信任你; 音量越低,孩子越容易接受与改变; 多充满爱意的抚摸与拥抱孩子,更能促进彼此的情感流动。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黄歆凝
虽然说,认知可以决定情绪。但是,创伤应对一定包括了我们针对生理、情绪和认知反应而采取的各类功能失调的行为应对策略。 所以,心理咨询里:光知道,光看书,为什么效果不大。 心理问题是认知的问题,同时也别忘记身心统一。
冯二玲
做父母一定要区别“无条件的爱孩子”,不是无原则的爱孩子。 无条件的爱:是在精神上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尊重,理解,接纳,信任,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允许孩子犯错。 这种精神上的无条件的爱,会培养出孩子肯定自己,悦纳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懂得爱,感恩,尊重他人,有责任担当,积极乐观。 无原则的爱:是溺爱,在物质上给予孩子最好的无条件的满足,但在精神上却是不信任不尊重孩子,害怕孩子犯错,一切包办代替,孩子丧失自我,丧失信心,丧失能力,不懂感恩,或者目空一切,唯我独尊。
王义丽
在宗老先生看来,空灵和充实是艺术精神的两元。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美感的养成也在于能空,对世事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事事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正如苏东坡诗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说到充实,宗老首先提及的是尼采。在尼采看来艺术世界的构成由于两种精神:无数的形象和无比的豪情。这豪情使我们体验到生命里最深的矛盾、广大复杂。
黄亚芳
先有能量后有爱,爱才会变成营养。请多多储蓄能量,不要内耗,从爱自己开始,哪怕是从一点点小目标,也要行动起来。
冯二玲
第288天 如何用同理心了解他人的感受 所谓同理心,就是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它让我们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上,将心比心,理解别人的内心感受,并且把你的感受传达给对方的一种沟通交流方式。拥有同理心,可以让我们的社会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和谐。 既然同理心这么重要,那我们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同理心呢?其实很简单,就是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正确辨识对方的情绪,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感受。 举个例子,被誉为“全世界最幸福的国家”的丹麦,就非常重视培养孩子们的同理心。丹麦的学校将同理心的课程列入必修课,培养孩子们识别并感受各种情绪的能力。学校会给孩子们展示包含不同情绪的表情图片,然后老师会组织孩子们一起探讨看到这些图片时的感受,鼓励孩子们尽可能具体的描述自己的感觉,既要叙述出图片中表现显示出的情绪,也要说出自己看到这种情绪后的所思所想,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让孩子们明白,任何情绪都值得尊重和理解。 再比方说,丹麦人相信任何情绪都应当用中立而理性的态度去对待。因此他们会毫不掩饰地把悲惨或痛苦的故事展示给孩子们。丹麦的动物园有一个很受欢迎放任户外生物课,也就是定期公开解剖一些年幼的狮子,每次公开解剖,都有很多家长带孩子前来观摩。工作人员首先会解释他们为什么要安乐死一头健康的狮子,之后,他们还会通过讲解狮子的各个器官,告诉孩子们狮子为什么可以成为食物链顶端的肉食动物。而孩子们在观察的过程中,会不断提问:“动物也会痛苦吗?他们正在想什么呢?”这样血淋淋的解剖场景,却也能启发孩子们进行身份切换,去了解动物的“情感”。 丹麦人通过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识别和理解他人的情绪,引导孩子们近距离感受悲伤和残酷的真实故事,让孩子们从小培养起自己的同理心,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别人的感受。正因为此,丹麦人才会拥有较高的幸福感,因为在那里,每个人都会被接受和被理解。
黄芳
情绪从本质上来讲,是动机、欲望满足与否的表现,欲望满足时,我们开心、高兴、兴奋,各种积极情绪。欲望没有实现时,我们伤心、生气、愤怒,各种消极情绪。归根到底,是因为欲望,让我们受伤害。 而我们的大部分欲望,来源我们成长过程中的欲求未被及时满足。我们太容易受伤害,也源于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没有及时得到父母等“重要他人”的认可与支持。 每一次情绪的发生,其实都是我们觉察与成长的机会。觉察情绪过程中的心理感受、身体反应,可以让我们对自己更了解、对身体更敏感,对自己的了解和对身体的敏感,可以提高自己感受情绪的能力。 觉察的同时,也是机会,让我们可以深入去分析自己的行为模式,分析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那些未满足的欲望与期待,然后通过接纳、原谅、转变等方式放下并成长。 当我们在面临很多情境时,可以看见自己的欲望,改变原来的应对方式,就不被情绪左右,也就可以坦然应对。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