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你好!以前的你只在乎你在乎的人,现在的你只在乎在乎你的人
蔡兴苗
你好!以前的你只在乎你在乎的人,现在的你只在乎在乎你的人,眼里没有你的人,何必放在心里,心里没有你的人,又何必太在意。从今以后,你要好好爱自己,胜过爱别人,加油!!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沙桂华
和世界重新“挂钩” 。孤独像湿棉被压得人喘不过气,但你可以先从不用说话的联结开始:给小区流浪猫倒半碗猫粮,在阳台种一盆死不了的多肉,或者半夜刷到陌生人发的“好累啊”时,默默点个赞。这些小小的“我在”的痕迹,会悄悄把你拉回人间。
蒋蓉
儿童的性欲或假性欲的特点,在于它并不像成人局限在性感部位,而是主要分布在性感部位以外。这一方面是由于生理上性中心还未充分发育起来;另一方面是因为心理上对异性还没有明确的意识,而只有到青春期后,异性才或早或迟被明确地意识到。 儿童的性行为中有一个有趣而又常被人忽视的特点,那就恋痛癖,或者说一种对疼痛的喜好和兴趣。它包括目睹别人疼痛时产生的快感、给别人施加疼痛时产生的快感以及自己经受疼痛时体验的快感。人们常用成人的语汇来称呼这些表现,如残酷、施虐狂、受虐狂等。这也许难以避免,因为只有这样来看待儿童心理的这些表现,成人才能理解它们。 可惜,儿童的这些表现很容易造成我们的误解,因为它们决非儿童的目的。比如说,小孩还没有形成成人的残酷概念;其实许多成人对这个概念都不十分明确,它自然更与儿童无关了,这一点我们应该认识到。儿童怀着善意愉快地目睹低等动物的受苦,他们还常常增加或制造这种痛苦。实际上,小孩是在进行一种感情练习,这种感情的特点是充满好奇心,不能对事物作出区分。也可说小孩是在游戏,成人道德的法则在这儿则全不适用。 教育的职能,并不像无知者们以为的那样,只是把知识塞进被教育者的头脑就行了。恰当地说,教育的职能是引出来而非塞进去,是去帮助儿童在一定时候开始下一步生活;在他一旦具有理解能力时,就使他明确他过去的毫无节制的冲动,是不能用于成人世界的。 我们这儿主要谈的只是感情领域内的练习,只偶尔涉及到疼痛这个问题。可用如下事实说明这点:儿童对自己经受这种痛苦同样高兴,甚至更高兴。相互打耳光这种惩罚性游戏,在孩子们中,尤其是女孩子中非常盛行;女孩们为达到惩罚目的,也常用毛刷子作工具。自我鞭打也时有所见,甚至在青春期后,性中心已充分活跃时,自我鞭打还被用来激起性冲动,以便异性不在场时独自能感到一种快意。许多幼小的孩子,甚至大白天也梦幻着被折磨,并常常从中感到快意。我们还听说,较大一点的孩子们常为福克斯的《殉道者》一书所陶醉。有时小孩忍不住想对自己进行伤害尤其是把疼痛施加于阴茎,这表明即使由于未成年,阴茎还没有成为性兴奋起源,它也已是儿童的情绪中心。这样的事实使我们想起阉割情结,某些精神分析家对这一现象极为重视。有时发生阴茎上给紧紧拴上了线这种事情,有时又是小孩用力打击阴茎或阴户。我们就不得不认为疼痛的情绪中,可能含有还十分朦胧的快感冲动。
邱蕾
也许是滥用了沟通这个词儿,如果真是沟通的话,那不至于一沟通就吵架,不沟通就丧偶,在我的咨询和生活之中,最常见的是要么不表达。 我有不满也不表达,你看,我是好人呢,是不是?我有不满我都藏起来了是吧?但这个不表达其实我觉得。哎,你居然不满意哦!你这个我有需求没有表达你,那我这不是在让着你吗?你看我有不满也没有表达,我是多么好的人。 所以你看这是这个不表达的句意,另外这个表达需求的句意。通常上的都是指责,为什么我们上来就是指责?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其实就是我们护着自己的心,拿着一把宝剑,拿剑插你一下,说你听见我的需求了吗?你为什么这样对待我? 你先攻击对方的,但是这儿你是在保护自己,上来就表达了自己的真实的声音,真实的渴望,但是没有被看见,甚至是被拒绝,甚至是被无情的对待,这时候就会羞耻至极。 我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体验,是吧,有一次失败,做了一个普通的直接的表达,结果被对方拒绝了,或者没有被对方看见。 那么沟通意味着什么呢?因为沟通有一个基本的假设,我不知道你是怎样的,但我是这样的,我愿意把真诚的我,呈现给你,讲给你听,而你能不能听到我也不知道,但是就是我们是在做努力,你一遍听不到,我愿意做第二遍。 但另外一个特别重要的架势就是对于你,我也是基本上是不懂的,所以我希望你能够把你真实的情况告诉我。 我这时候得说,如果我们真的是在沟通,如果我们真的学会了沟通,那很难有处不好的关系。
王倩倩
「一个很绝的行为:不回应」 大多数人的内耗都来源于「自证」,尤其是心力弱的人。 面对别人的质疑,第一反应就是反驳。 并且会极力去证明自己并非对方说的那样。 你想一下,当别人针对你抛出问题的时候,是否也是如此? 一旦别人提出问题,就像打开了某个开关,你会不自觉地去寻找答案。 你的思路会被提问的人牵着走,你的情绪会随对方的反馈而波动。 在这个过程中,心力弱的人就特别容易内耗。 过去的我也是这样。 但是自从做了这个行为后,我就再也没有因为自证而陷入内耗了。 那就是:不回应。
乔继文
感情是想互的,有时就像是两端受力的橡皮条,距离越近,感觉越松,距离越远,感觉越紧,但必须在弹性限度内,太远了即使不断也可能松手,太近了无法相容就会打结儿。物理距离感觉到的是远近,心理距离感受到的是松紧。所以,距离产生美,是有条件的!
杜迪文
“即使一个人不再心萦外物~但总有些事物已经与他有了牵连…我像打开展示柜一般向自己敞开心扉~一件一件地检视所有那些不为世人所知的狂热往事……” ——普鲁斯特《平原的城市》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