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情绪体察记录表的内容 1)时间:时间是查找情绪规律的一条

张欣
情绪体察记录表的内容 1)时间:时间是查找情绪规律的一条捷径 2)地点:地点往往会反映一些情绪的起源地,其中必然有能够引发情绪的人物、事件、认知偏差、某些关联等 3)事件:有些人在某一件事或者某一类事上特别容易生气 4)我的情绪:情绪看似不可捉摸,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 5)情绪持续时间:情商高的人与情商低的人区别之一就在于情绪持续的时间。 6)我是如何处理的:每个人的沟通方式都不一样,处理情绪的方式也不一样,但是相对于自己,他们总有一些固定的思路。 每月画情绪比例图 在这张纸上画一个圆,然后回想一下这个月,自己的各种情绪分配比率,在圆上标示出来,并且用适当的颜色涂写这些部分,如, 反思: 这个月你的主导情绪是什么? 与什么因素有关? 这些情绪带给了自己怎样的影响? 你希望这些情绪变成什么样子的?

2温暖
3回答
郑庆艳
温暖了
评论
谢谢王老师的关注和支持

相关回答
张凤琴
短程心理咨询处理的问题及效果 短程咨询 | 8-12次 亦有短至4次或长至16次的情况 短程咨询一般用于解决较为明确具体的情绪和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愤怒、恐慌等,多数轻度中度的情绪心理问题,都能在短程咨询中获得较好的效果,或至少能够缓解到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 在短程咨询中,问题越单纯越好(如只是单纯的焦虑情绪过度,而没有其他童年创伤、社交困难、人格问题之类),越早干预见效越快(刚出现焦虑抑郁几个月会很容易处理,如果已经是十几年的久病,则不一定短期就能解决)。 短程疗法就像射击打靶,来访者给出一个明确的靶子,然后咨询师带着来访者在几个月内学会如何打这个靶子,直至来访者自己能打中它。 短程咨询中最为常用的方法是认知行为类疗法,这类疗法一般有明确的相关心理教育和心理技能培养成份,有时候甚至每次咨询会讨论什么问题都有事先安排。 多数短程咨询需要来访者一开始就对干预有较高的接受性,因为咨询师不能连续数周单纯与来访者处理阻抗,咨询经常从开始的两次就会进入到改变的实质阶段,需要来访者根据咨询内容最快开始切实行动。 多数短程咨询中,咨询师会给来访者留日常作业,每周的作业量一般是3-6小时不等。来访者能否完成作业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最终的咨询效果。 因为事实上很多所谓短程咨询,就是把咨询中不需要咨询师在场完成的内容留到家庭作业中去了而已,如果所有作业量都按传统咨询在咨询室中完成的话,基本也是一个一年左右的心理咨询了。 而如果来访者不做作业,全靠咨询室中的时间,那么就要做好心理准备照着一年去做咨询了。 很多人以为所谓咨询效果好就是“我过去焦虑,而现在再也不焦虑了”,但事实并非如此。 多数短程咨询的目标是帮助来访者学习应对这些问题,以使问题以后不再对来访者造成过多负面影响,而不是问题完全不出现(因为没有人能完全控制自己周围的客观环境)。 短程咨询的结束也不意味着改变的结束。在短程咨询中,咨询师旨在帮助来访者建立健康的反应和生活模式,而如果要让短程咨询的效果长久保持下去,来访者就需要有意识地把短程咨询中学到的新方式运用到生活中去。 只有努力保持新学到的健康反应和生活模式,才能最大程度上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心理情绪危机。

冯二玲
第609天 知识和教养不是孪生关系   2017年中秋节,陕西科技大学校园内,环卫工人正在园内做垃圾清运工作。一位由科技大学从国外聘请回来的葛教授,因为出行的轿车被清运车挡了道,他连按喇叭催促,让环卫工人把清运车先挪开。男环卫工说马上就弄完了,让他稍等5分钟。葛教授一听火冒三丈,嘴里多有不敬之词。环卫工也没惯着他,还了几句嘴。这下可惹恼了葛教授,他拉开车门冲上前去,对男环卫工拳脚相加,女环卫工见状过来拉架,也被葛教授打得鼻青脸肿。轿车上的一名女士也下来推搡女环卫工,口气嚣张地说:“让我等,我挣多少钱,你挣多少钱,你挡着我挣钱了,知道不!”有目击者实在看不下去,当即报了警。   警察赶到之后,葛教授还理直气壮地说:“是他让我打的。”意思是这位环卫工人犯贱,自己讨打,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打人者打了人还振振有词,把他的文化大道理拿来为自己辩驳,周围的人都对他投来鄙夷的目光,一片谴责之声。众目睽睽下,葛教授颜面扫地,灰溜溜地驾车跑了。虽然事后迫于舆论压力,他在社交媒体上公开道了歉,也承担了环卫工人的全部医疗费用,但网友还是把他的私生活翻了个底朝天。   一个农村娃寒窗苦读几十载到博士,脑子里装满了知识,却欠缺良好的修养,用武力相加于环卫工人,实在让人大跌眼镜,知识不等于文明,这话的确不假。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说:“受过教育的人不一定有教养,有教养的人不一定受过教育。”这话有道理。是否有教养还真不能和受教育的程度画等号,有人不是输在知识储备上,而是输在是否有教养的问题上。   我外婆是农村人,没文化。但外婆很讲究,身上穿的蓝布衫子总是那样干净,脚上的布鞋边不曾沾过泥土,外婆笑的时候总是爱用手掩嘴,怕露出残缺的牙。外婆说:“自己就要自觉,这是做人最起码的规矩。”外婆做人“最起码的规矩”挺多的,每次我妈把她接来和我们住一阵儿,她总是推三阻四,说大家都忙,还要照顾她,不能给大家添麻烦,即便是勉强来了,她也住不了几天,临走还要一个劲地道谢。我总拿这个笑话她,自个女儿家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呗,整得那样客套。外婆却不这样认为,她有她的做人处世原则,有时你觉得她说得还挺在理,她的理不是来自课堂上的教育,都来源于她实实在在的生活。小时候我觉得外婆的道理听多了有些让人烦,长大后才发现,外婆的这些规矩和道理,在我身上不知不觉起了效应,不仅我自己处世的时候有她的影子,我的孩子们在遵守规矩方面,比我过之而无不及。   毕淑敏说:“教养是一些习惯的总和,从某程度来说,它不活在我们的皮肤里,而是繁衍在我们的骨髓里。”我深以为然。用受教育程度或一个人的知识储备量来衡量一个人的教养,的确是不合适的,知识和教养有关系,但没有必然的联系,也谈不上所谓的孪生关系,毕竟,这世上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很多,但知识再多文化再深厚,却不一定能蕴育出良好的教养和文明。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