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我们常常习惯于把那些从小就显得安静、乖巧,不对大人表达太

彭充
我们常常习惯于把那些从小就显得安静、乖巧,不对大人表达太多需求的孩子视作一种懂事,作为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个体,我们非常善于牺牲自我去成全一种更大的精神道义,这种文化合理性让我们成了世界上最团结一致的群体,也让我们在过去数千年里烙印下了独属于我们这个民族的心灵伤痕。 然而从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健康来看,那些在襁褓中就已经不再哭闹,在小小年纪就已经稳重内敛的孩子,他们或需要用一生背负起一具别人都无法看见的沉重枷锁,并且用这个时间里所有的自我束缚来换取一种认同,他人的,自己的。 如果能回到那个匍地而行的年岁,你看到的或许不是那个在他人面前总是恰到好处,举止得体少年或成人,而是一个被吞噬了所有生命活力的幼孩,在他们早已干涸了无数次泪痕的脸颊上,有的只是如荒原般的安静,苍土般的漠然。 幼时的他们倔强、刻板、不善言辞,直到心智启蒙的那一刻,他们突然成为了情商最高的物种,每一个人都夸赞他,喜欢他,他们也知道如何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舒服,他的言语,他的行为。 在他们面前,所有人都可以做最真实的自己,可以自顾自的说话,而不在意他是否想听。因为他们总是表现的饶有兴致,礼貌而又真诚。所有人都视他们为重要的朋友,都热情的联络他,对他敞开心扉,就像他也真的喜欢这些一样。 在他们身上,你看不到任何棱角,他们犹如流体的生命,以无形入有间,随方就圆,平洼合丘,从不与他人相伤。 对于他人,他们总是小心翼翼,克制谦卑,他们敛藏自己所有的气息,生怕任何有悖于他人想法意见的姿态浮现。倘若有一刻,两个人都寂静无言,他们才会去表达自己,为的只是再次把对方作为主角邀请入场,且不让对方觉得尴尬。 在他们的心灵深处,也曾渴望表达,也曾希望被理解,他们只能和自己的同类为伍,在那些彼此都以熟知的宇宙里自由。他们怀着一份企盼的心愿,希望得到那样一份允许,直至再次面对他人。看着那些可以用自我去表达的人,他们找不到一个与之相对的存在,他们只能熟练的臣服并让位。 如果你曾聆听他们的故事,你会瞥见这样一幕,在那段模糊的记忆里,在那个他们还可以表达自我的时间,他们怯生生的仰头看向妈妈,在那张原本可以倒映出自己模样的脸上,他们再一次看见那张熟悉的脸,以及同样熟悉的簇拥在脸庞上的退缩,厌烦,不耐,漠然,然后他们记住了那份羞耻。 自此,这个世界又多了一个懂事的孩子。

1温暖
0回答
拖延俱乐部顶级VIP ​
温暖了
相关回答
何丽萍
《当孩子说上学却没上》 许多厌学的孩子都会出现这样的一个情况:就是说去学校,但是最后却又不去。不是出现一次,而是会出现很多很多次,经常如此,为此家长特别的生气,无奈。 即使同样说去上学,但是又没有去,也要分情况来对待。有的孩子是真的不想去,但是家长催得急,不得不先答应下来。有的孩子是又想去又不想去,很纠结。也有的孩子是适应到了一定的程度,很想去,但是去不了。 不管哪一种情况,重新回学校都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如果是第1种情况的话,家长需要去了解孩子内心是怎么想的,当然了解的前提是需要有相对良好的关系,或者孩子说出来真实的想法,不会被批评,不会被反复的唠叨。第1种情况,孩子往往他都有自己的困难和道理,估计是遇到难处了,如果家长能和孩子共同去面对困难的话,那么孩子可能会更快的去学校。 如果是第2种情况也是需要有相对良好的关系,相信孩子也想去学校,然后和孩子去探讨是什么让孩子想去学校?以及是什么让孩子不想去学校?多了解吸引孩子去学校的方面的内容,也多理解孩子去不了的,难处在哪? 如果是第3种情况的话,需要更加的理解到孩子,多去关注到孩子的感受,孩子的不容易,多关注到孩子这个人! 比如:景茗本来说着今天去学校,但是却没有能去成,这个时候如果你们关注的是没有能去成,你们心情很不好,这就不是在关注人。 如果关注的是孩子说去没去成,孩子一定心里很不好受,他自己得有多难受?孩子真不容易等!这就是在关注人。 就像有的老公出去挣钱,如果老婆关注的是挣多少钱,咋挣那么少,这就不是关注人。如果关注的是人安全不安全,工作累不累,辛苦不辛苦,这就是在关注人。 孩子本来就又忐忑又期待自己能不能去成,结果自己真的没去成,心情肯定不会太好的,这个需要爸爸妈妈能关注到,关注到之后不一定要说出来,只要家长关注到了,家长就能理解,家长的表情就不会太难看,这对孩子会是极大的支持! 家长的理解和关注会对孩子更早的回学校起到极大的支持作用!

王闪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