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在心理咨询最初 当来访者准备咨询的时候 改变就开始了

胡星星
在心理咨询最初 当来访者准备咨询的时候 改变就开始了 但其中的艰辛是难以言喻的—— 一个人究竟多么孤独、无助 经过多少次的挣扎 才愿意花钱找个陌生人敞开心扉 即便如此 心中难免忐忑 咨询师是否合适? 真的能帮到自己? 求助是需要勇气的 某种意义上是冒险 但也是突破 自我拓展 确实咨询是这样开始的!

1温暖
0回答
小柯
温暖了
相关回答
张志军
这句话蕴含着家庭教育中"自由与自我"的双重成长智慧,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 一、人格成长的镜像效应 当我们给予孩子自主选择的空间时,实际上是在构建双向成长的人格实验室。比如允许孩子决定周末的活动安排,看似是在培养他们的决策能力,实则也在训练父母放下控制欲。这种互动模式如同心理学中的"自我决定理论",既满足了孩子的自主性需求,也让父母在克制中完成自我觉察,实现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共同人格完善。 二、情感能量的守恒定律 过度介入孩子的生活往往会消耗大量情感能量。就像有些家长为孩子规划每一分钟的日程,看似是爱,实则陷入"直升机式 parenting"的焦虑循环。而真正的自由之爱如同放风筝,手中的线既保持连接又给予飞翔空间。这种松弛感会反哺家长,将消耗性的付出转化为建设性的自我滋养,如同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改进",在不损害任何一方的情况下提升整体福祉。 三、代际关系的量子跃迁 自由的爱本质上是在建立新型的亲子关系范式。当我们不再将孩子视为自我的延伸,而是独立的量子个体时,亲子间的互动就会从经典力学的"控制-服从"模式,跃迁到量子态的"共振-共生"状态。这种关系升级不仅让孩子获得成长的加速度,也让父母在观察生命自主绽放的过程中,重新发现自我价值的多维存在。 这种教育理念的践行需要把握三个平衡:给予自由但不放任自流,保持引导但不强制干预,建立边界但不冷漠疏离。当我们真正领悟到"爱孩子的自由其实是爱自己的格局"时,家庭教育就会从单向的付出转化为双向的生命赋能。

郭红玲
“渴望被猜中”是一种普遍心态,但奇怪的是,有些人已经到了执着的程度。恋人喜欢让伴侣猜中自己所有的心思,大到情绪、感受、需求,小到喜欢怎样的礼物、吃什么菜……亲人喜欢隐晦地表达爱意或不满,永远不能敞开了说话,遇到问题总是沉默……明知道猜来猜去大家都很累,依然离不开这个相处模式。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有这3点: 1、太渴望被看见、被认可。小时候被父母严重忽略感受的孩子,出于补偿心理,会特别渴望有人能看见自己、在乎自己的感受。就像缺爱的女孩爱上渣男,哪怕旁观者都知道:“这个男人不是懂你,而是懂所有女人,你不要被他骗了。”女孩依然觉得:“我不说他也知道我想要什么,一定是我命中注定的那个人。”这类人会把“被看见”当成是自己在关系里最大的追求,反复通过“对方是否能猜中自己”的测试,来验证自己在对方眼里是否有价值,这段关系是否值得继续。因此当有人能猜中自己的心思,就会对这段关系投入很大的依恋与期待。相反,一旦发现对方连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就会陷入内耗甚至是绝望之中。 但其实无论怎样,被爱的先决条件是先爱自己。只有认为自己是值得被爱的、有价值的,才能勇敢说出自己的需求,让对方满足自己,而不是永远在卑微地等待对方给予。 2、希望在关系中占据“高位感”。喜欢在人际交往中占据上风的人,格外在意关系里的高位和低位。“你来猜我,我处于高位,可以评判你是否对我足够用心;如果我直接告诉你我想要什么,我就处于低位,在被评判的位置。”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虽然希望自己学会直接表达,但总觉得有话直说会让自己失了尊严和面子。一旦习惯这种认知模式,就容易对高位感产生执念:讨厌猜别人的心思,但喜欢别人猜对自己的心思,以此来获得高自尊感。 3、心理状态比较“拧巴”。有些人不追求高位感,依然执着于别人来“猜”,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拧巴。这里的拧巴主要是指:先天气质类型,和后天养成的性格特质,打起了架。在心理学上,先天气质包括四种类型:乐天型、忧郁型、激进型和冷静型。比如,你的先天气质类型是忧郁型,喜欢安静和独处,却在热闹的大院里长大,不得不牺牲一部分的先天自我,融入其中。长期以往,可能会变得多愁善感、敏感多疑。这是因为气质和性格起冲突,会导致一个人陷入矛盾:从小就在一个自己不适合、也不想要的环境里长大;哪怕想要表达真实的自己,也会觉得“我不属于这里”“这些人不可能理解我”,而欲言又止。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