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在每一次犯错的时候不需要自我攻击,而是和犯错的部分建立关
肖洁
在每一次犯错的时候不需要自我攻击,而是和犯错的部分建立关怀、支持、帮助的关系。 我们的目标是,让下一次犯错的时间持续的短一点、程度低一点。犯错是帮助我们成长的! 重要的是对它的态度,不要去指责、评判等,而是去接纳、包容、关怀、允许,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
1温暖
0回答
李娟丽
温暖了
相关回答
张凤琴
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会被社会定义为“普通人”,而舒曼、纳什之流则是“天才”、“疯子”,甚至两者皆是。但此类会被拉康称之为象征秩序的粗糙区分无法抹去同是生而为人的共性。 我们无法切身体会“天才”或“疯子”的幸与不幸,正如一个人永远无法完全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但无论是天才、疯子还是两者之间的大多数,活着的挣扎与美好是所有人都会经历、为之苦恼或喜悦的。
刘小茹
从本质上来讲,最“自爱”的方法便是跟随你的直觉,当你感觉到“厌恶”的时候,就要立刻远离这些令你厌恶的人与事,不委屈自己是自爱的第一步。
白雪峰
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的问题;岁月从来不言,却见证了所有真心。未来虽然有很多的未知和不确定,但是我们都应该充满信心。世界上只有两种事,一种是好事,一种是你暂时还不知道好在哪里的事。世间之事,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只要给够时间,所有的事,都可以是好事!
史冬英
很多人在长大后会有一个特别令自己震惊的发现,自己居然在很多地方和父母一模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 可能大家都知道,原生家庭会给我们带来深远的影响,甚至代代相传,我们会活成父母的样子并不奇怪,这和原生家庭的影响密不可分,具体它又是通过4种方式进行的: 1、和父母对抗。所谓对抗,就是对方给你一拳,你给对方一脚,他骂你,你骂他,所以无形中你采用了和父母一样的方式,你就活成了父母的样子。 2、模仿父母。对父母天然的爱会让我们无意识地想去理解父母,而最好的理解就是全然模仿,而当你最终能够完全理解父母的时候,你也就活成了父母的样子。 3、逃避父母。有些人对父母是不认同的,但又没有力量去对抗,也就是既不愿模仿,也不能对抗,于是会选择逃避,很少回家,很少与父母联系。但即便这样,他们还是会最终活成父母的样子,因为父母对孩子的伤害,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父母逃避了他们的责任,而孩子再逃避父母,不就相当于逃避了做孩子的责任吗?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样的。 4、拯救父母。这样的孩子往往是内心比较强大的,他们的父母通常会把自己不幸的原因归结于孩子的拖累,于是孩子就会在潜意识中希望证明,他不是那个“罪魁祸首”。具体来说,孩子会无意识地重演父母的境况,从而活成了父母的样子。 不论你是哪种情况,跳出循环的办法都是一样,你需要回到你作为孩子的角色,你只需做你自己。
张丽坤
当我们无法决定是否要退出一段关系时,首先需要非常清晰地确认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也就是聆听自己真实的声音,不被满足自己的自恋、寻求关系的需求所绑架;其次,退出这段关系前,还需要确认环境或他人的反应和状态,对未来的方向和可能性作出评估,进行综合的判断、选择,以及作出决定,同时还包括在情感上,可以预见并耐受放弃带来的挫败和失落。 做出这个决定可能很难,是因为它对“自我”要求足够强大,且明确的“自我”部分,不会屈从于“超我”的打压,也不会向“本我”妥协,而是选择了忠于“自我”。 一个人最高级别的自由,是可以随时“说不”的能力。 这句话,也无限接近于人格层面对于自由的定义。当我们可以忠于自我,去勇敢地拒绝,并且为自己的决定承担任何后果的时候,就是人格强大的表现。 这种放弃的能力,并不是天生具备的。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并不能随时忠于自己。 所以,年少懵懂的我们有时有很多愤怒和不满,但是真正能迈出了想迈又不敢迈出的那一步的毕竟是少数。 可随着年纪和阅历的增长,我们再回头,心境和判断就会变成:其实能勇敢做真实的自己,可真好!即使不够完美,那也无关紧要,因为这就是我的人生,由我来定义!
王晓辉
安全感———我能得到支持(我做什么都是可以的) 自信心———我能够做好(我做什么都可以做好) 爱———我能被爱(我做什么都会被爱)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