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身体技巧Physical techniques,关注在五

陈成
身体技巧Physical techniques,关注在五感与可触碰的物品,帮你远离痛苦感 1.把手放在不同温度的水中 2.拿起或触碰你身边的物品 3.深呼吸,关注在吸与吐气 4.品尝食物或饮料的滋味(香气与口感) 5.走一小段路,专注在你的每一步 6.握住一块冰块 7.品尝一种香味(可以是茶,香料或蜡烛) 8.移动你的身体 9.聆听你的环境 10.感受你的身体 其实以上都是用感受身体的方式,拉开你和创伤性情绪的距离。人陷在情绪里的时候是感受不到自己身体的存在的,虽然它一直在那里。如果我们能把注意力拉回到身体感觉上,就能慢慢回过神来。

3温暖
0回答
陈成
温暖了
相关回答
王有涛
一个小孩走进一座花园里, 姹紫嫣红的景象和扑面而来的花香, 让孩子失神陶醉。 这时候, 妈妈说:“孩子,你看,那多美啊!” 孩子从自己的感觉里出来, 看,听,感受,沉浸的状态被阻断了, 孩子的注意力放在妈妈的话上, 他和客观事物之间的, 直接的感触,第一手信息, 被外来的,价值判断取代了。 孩子不再相信自己对事物本质陶醉的体验, 而必须遵从外在的权威, 由对方来定义什么是美、什么是好。 人类的孩子是自然界中最弱的幼崽, 绝大多数低级生物一出生就能独立生活。 孩子时期是我们一生中最依赖最脆弱的时候, 所以原生家庭里的生存法则对潜意识而言, 就意味着谁有资格活下去。 父母的法则可能有偏差, 即使这样, 符合法则会让我们感觉清白, 违背法则会让我们感觉愧疚。 清白感会让我们感觉跟群体连结紧密, 愧疚感让我们跟群体疏远, 我们称之为良知感, 良知感未必是对的, 小偷团伙中不偷东西的人, 会感觉在团体中无立足之地。 原生家庭的生存法则, 会把孩子的对世界的感知, 渐渐地塑造成一个固定的模式。 它会用家族的信念覆盖孩子自己的认知 那么群居动物的意识就会严格遵守偏差的法则, 就会在身体记忆里设下愧疚和清白的心锚, 必须冲破偏差的群体生存法则, 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来自于自己感知的第一手经验。 那是来自生命源头的智慧, 未加任何篡改的生命信息, 能够和古圣先贤,当代智者心灵共鸣的, 刻在人类基因,甚至是生命系统里的信息。 任你偏爱何种良知,世界依然如是。

王倩倩
王威方
《悉达多》是德国作家黑塞的作品,篇幅不长,只有100多页。这是一本有佛教味很浓的书,主人公悉达多的人生经历和内心挣扎在我们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因此好理解,能产生共鸣。 悉达多是婆罗门之子,生活优渥,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他不快乐,他想离开家去寻找自我的真相,父亲不允许,他就站着不动,站到两腿发软,父亲没办法就答应了。 这种年轻的倔强,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不顾父母劝阻的任性,我们好像都有过。 临走时,父亲对他说:“如果你在森林里找到了幸福,就回来和我们分享,要是你找到的只是失望,就回来和我们一起敬奉神灵。”父母都这样,舍不得又阻挡不了,就说:“家的大门永远为了敞开着,混的不好就回来,爸妈养着你。” 他和几个僧侣一起在森林里苦修,然后去追随佛陀乔达摩,听他讲经,但他说佛陀的学说里缺了什么。所以他没有皈依他。 就好比有人对你说:你要听话,我都是为你好。你就是听不进去,因为你不知道这个道理怎么来的?它好在哪?和自己有什么关系? 原来佛陀也遇到过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把自己的思想装到别人的脑袋里”。以后,当我们无法说服一个人时,想想佛陀,也就放下了。 悉达多坠入红尘,他认识了一名女子和富商,他们教他情爱和做生意,让他品尝了权势、财富和肉欲的滋味,过了几十年声色犬马、贪婪的世俗生活,父亲和乔达摩的教诲都被淹没在滚滚红尘之中。终究,他没爱上这样的生活,他烦躁不安、无故发火,再然后他抛下所有的财富和女人,走了。 我们很多人不也这样吗?突然有一天厌倦了现有的工作或生活,向往诗和远方,大胆的就写个假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走了。 悉达多老了,他有些心灰意冷,想结束生命,这时大脑冒出来了一个“唵”字,它是佛教一个咒语,好像能激发人做好事的念头。 这就像一个站到悬崖边上的人,突然想到自己未尽的责任,赶紧悬崖勒马,回头是岸。所以我觉得人一定要有责任心,心里要装着一些人,关键时刻它是救命稻草,爱人,是爱己的唯一之道路。 悉达多又回到孩子的状态,两手空空,胸中汹涌着快乐,他对这样的自己很满意。他说:“尘世欢愉和财富不是什么好东西,这我在孩子时就学过了,可是我现在才有了体验。现在我明白了,不仅是脑子记住了,而是亲眼目睹,心知肚明了。” 我们很想用所谓的经验让孩子少走弯路,但很多时候,动用所有感官,每一寸肌肤去经历人生,却是他们的必经之路,只有体会了生活之壮阔,才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