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精神分析大师比昂说过一句话说人在世上的连接方式有三种,第

冯二玲
精神分析大师比昂说过一句话说人在世上的连接方式有三种,第1种是爱的连接,第2个是恨的连接,第3个是理解的连接。爱的对立面是有爱不表达。有些人就是有爱,但是没有办法去表达自己。就阻碍了关系的发展,好的关系是麻烦出来的,是互动出来的,我们有爱就要表达出来。具体参看《爱的5种语言》。 那恨的对立面,心中有恨,不表达藏在心里。当我们把内心的这种怨气表达出来了,就自由了,就完整了,就舒服了。我们小的时候,两三岁的时候,被压抑的情绪可能会待一辈子,就是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至关重要决定人的一生。三岁看大,7岁看老,6岁以后没有新鲜事儿。这些心中埋藏的不表达的恨会阻碍关系的发展。如果小时候把恨表达出来了,现在就没有恨了。之所以没有表达出来,有两个可能。一个是恐惧,如果我表达出来了,我的家人我的爸爸妈妈会不会打我呢?我怕爸爸打我,所以我作为乖孩子就把恨压在心底。另外一个是内疚。害怕表达了对爸爸的愤怒。我想杀了你,我想打你,就怕这个恨会让爸爸死去,让妈妈死去,这个时候所以会内疚,我不能去表达。 人有想法不是过错。我想杀人,我想犯罪,但是没有行动是没有过错的。心理学其实就是把那些过去没有完成的去完成。拿得起是为了放得下,让自己浑身轻松。

1温暖
0回答
冯二玲
温暖了
相关回答
赵琳
在心理学里面有一个概念叫强模型重复。它指的是个体虽然避免痛苦的经历,但仍然在反复经历着相似的痛苦。人试图通过不断重复某一段经历,来解决当初在那段经历里面未能解决的情感问题,或者是未得到满足的心理需求。 来举个例子啊,在原生家庭的成长经验中,因为各种原因,他的需求不被听到,不被看到。那么这样的一个成长过程,会让这个孩子形成一个认知,就是我的渴望是没人满足的,我说了也没用,我不能期待别人。 当形成这个认知之后,这个孩子长大了,成年了,进入亲密关系了,那么在亲密关系里面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很大概率是一个不敢表达自己需求的人,但不敢表达需求不等于没有需求。 所以这个不表达反而给关系带来更大的压力。 因为你不表达你又有需求,那么这个时候你在呈现什么呢?你再呈现一个更高的要求,就是你希望在不表达的情况下,你的伴侣也知道你的需要,并且满足你。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见这样的人哈,就是你跟他相处,他也不说什么,但是你能隐隐感到他对你不满,他有一个怨气。一开始呢你还很懵,你问他他也不说。过了很久之后你会发现噢,原来他心里对我有这样一个期待的。那你感觉怎么样?你会感觉很冤枉对吧?那我又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我怎么可能知道呢?你为什么要让我猜呢?这个时候在亲密关系里边就重复了童年的创伤。

郭朋雅
我们知道,人性的本质是趋利避害。 但回到生活中,你可能会发现这条常识特别反常: 你经常陷入感情纠葛,爱上让自己苦不堪言的人; 每次全力准备,到关键时刻就会迟到、拖延搞砸事情; 明明很讨厌父母的坏脾气,可还是忍不住对着孩子发火; 下定决心好好工作,到头来还是为同样的理由辞职; 知道熬夜对健康不好,可还是忍不住晚睡…… 如果要符合逻辑,那么解释只能是:这么做对我们有好处。 你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但在临床上却是真的。 不得不说,人的本质是趋利避害的,是想保存好自个儿的,但是我们很多人对自己缺乏了解,所以内在的各部分总是在打架。 这些架打在暗处,消耗着我们的能量、时间和金钱,让我们不断走上老路、弯路,而我们自己却不知道。 心理大咖张沛超说:“如果我们把内心比作花,那么最里头就是我们的生命力量,只不过包裹花心的花蕊、花瓣、花萼和花丛,也就是我们的核心信念、情绪感情、防御模式和人际行为,常常会干扰我们的探索。" 唯有拨开这一层层遮盖,我们才能理清自己的需要,重塑舒服的交往方式,化解内心冲突,而不是模仿套路,一味付出,压抑自我,不舒服也不敢说。 才能跳出舒适区,扩充成长的边界,知道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而不是任凭测试给自己贴标签,限制自己的可能性。 看到混乱的情绪背后的渴求,分清自己的喜欢与不喜欢,才能疗愈创伤,开启内在动力,而不是被愤怒、悲伤、恐慌折磨,终日游走在情绪化的边缘。 让底层的信念意识化,才能跳出狭隘的观念,从潜意识中汲取智慧,打造一套强大的自我底层逻辑,实现成长,而不是被内外的声音左右,总觉得自己不够好,做不到。 在独特、短暂、不可逆的一生里,减少无意义的折腾和内耗,需要我们做到两个字:知己。 不然,我们每天在焦虑中奔忙,最后可能还是碌碌无为。 如果你还在跟自己过不去,却找不到内耗的原因,可以找老师聊聊,共同成长。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