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3、 人际关系中处处存在投射 “内在小孩”的真相,有

蒋蓉
3、 人际关系中处处存在投射 “内在小孩”的真相,有两个层面: 物质层面——原始的物质、金钱欲望。 精神层面——它是我们从小到大的价值观、创伤、信念、限制与模式等。 爱情和友谊就是一面最好的镜子,我们喜欢的和憎恨的品质,都是内在小孩的审美在他人身上的投射。 人际关系中,投射处处存在着。人人都在向外界投射自己的内在的审美世界。没有投射,就没有关系。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一见钟情,有的人莫名的吸引着我们。但当你看清一切实相,看清这个红尘时,这都只是我们心中妄想幻觉的投射。 那些让我们不能够忘怀的人,无论他们让我们欢乐还是让我们痛苦,都带着神秘的使命,来帮助我们成长。 通过他们对于我们心灵的触发,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内在小孩。他们是我们完善自我人格的外界条件。 无论如何,我们应该感谢那些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振荡的人。 一个总会从别人的身上发现丑陋和阴影的人,会经常体验到心灵的痛苦。 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真正在我们的生活中引起痛苦的人,其实是我们看不见的自己:狭窄局限的内在小孩。 从爱情美梦到爱情挫折,这一切都是由于对方在改变吗?并不是如此。 多数情况下,是内在小孩把自己和他人都高度的理想化,不接受自己和他人都存在着瑕疵的现实。 我们感到自己被欺骗,被背叛。而实际上是我们不敢面对自我的真实面目。 爱情挫折背后有伟大的意义,懂得了意义我们就不会无知地掉进同样的深渊,我们会懂得从挫折中领悟自己应该尽早学到的人生一课。 很多人在爱情挫折的时候,为了消融痛苦,弥补失落,迅速重新寻找到代替的人,从一个关系迅速跨进另一个关系。 没有从挫折中领悟任何意义,却把责任都推卸给了别人,这意味着我们把内在小孩狭隘与创伤埋得更深,之后它将以类似的方式重新唤起我们的注意。 没有疗愈的内在小孩,会用更加强悍的能量来震撼我们的心,直到我们能够发现它、正视它、疗愈它,内在小孩才被我们的意识觉察和超越。 在其他的人际关系中,也是同样的道理。 如果我们反复的遇到相似的人,他们重复的让我们承受同样的灾难,这时,应该是从我们自身找问题的根源。 为什么我会吸引着这种人? 为什么我的生活中经常有同样的麻烦? 是不是命运在试尝告诉我们什么,而我们一次次地忽视命运之神的信息? 如果我们不从自身找到问题的根源,我们将永远不能摆脱这种折磨,这种折磨既是生活的老师,又是命运给我们的信息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冯二玲
第305天 自 我 概 念 心理学上有一个自我概念,心理学家发现,如果自尊低,各年龄段的孩子,父母该如何对待或引导?最好是具体做法的内容也不一样。 4岁以前的孩子尚处于形成自我概念的时期,早期的自尊几乎完全来源与他人的影响,尤其是父母的影响。父母关注孩子,给孩子积极的反馈,孩子就不仅认识到,并感觉到“我可爱,我值得别人爱”。如果父母忙,没时间,给孩子的反馈也都是负面的,如“你不懂”“你还小,你不会”“你太傻了,怎能这样……”孩子会形成“我不重要,我总做错,别人喜欢我吗”等消极的、困惑的自我形象与自尊。 4-7岁的孩子的自尊会稍微高于他人的评价,有的研究者认为这是孩子的自我膨胀期,也有的人认为这时的孩子期待别人给自己更高的评价,希望自己有良好的表现,讨人喜欢。家长一定要注意,在这个阶段要给孩子准确、恰当的评价反馈,既不要助长了其膨胀的趋势,也不要打压孩子的期望,让孩子心灰意冷并形成“我努力了,别人也不喜欢我”的低自尊概念。 8岁起的孩子的自我评价开始越来越接近别人的评价了。 11-14岁的孩子开始更重视同伴的评价和关系,例如朋友多,受同学推崇(而不是老师喜欢)等成为自尊的更重要的内容。 13-18岁的孩子,尤其是女生也会对外貌、打扮等非常看重。 16岁左右很多孩子开始关注自己是否有“异性缘”,是否被异性喜欢,也是自我评价的标准。查尔斯·库利早在1902年就提出,我们尤其是孩子,对自我概念、自我形象的形成是通过“镜像自我”来构建的,即别人眼中的自己。就像照镜子一样,镜子虽然也许有灰尘,也许并不平整,但照得多了,我们对自己的相貌自由比较准确的了解。作为镜子的他人,可能有偏见,可能愚笨,但大家总体对我们的评价会有其一致性的成分。对于孩子来说,镜子可能只有两个——父母。所以,父母给予的反馈评价,尤其是客观真实的评价,就像平整明净的镜子,能帮助孩子建构正确、正向的自我形象。父母在后来帮助孩子分析他人给予孩子的反馈,也有助于孩子学会辨清真假信息,建立良好的自尊。虽然自尊的形成不是只缘于父母对孩子的“对待”,但却有极重要的相关关系。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