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心理学博士亨利·克劳德提出了判断健康的人际关系的6个标准

侯智慧
心理学博士亨利·克劳德提出了判断健康的人际关系的6个标准: 1. 你们总是会主动想到能为对方做点什么,而不是试图通过伤害对方来有利于自己。 2. 你们之间的交流善意而真诚,不会带着伤害对方的恶意去倾听或倾诉(比如恶意地嘲笑对方)。 3. 你们会尊重彼此的原则和规定,不会故意侵犯和试图控制对方。 4. 情绪上独立,不指望对方来为自己负责,也不承担对方的情绪责任。 5. 你们也能够做到依赖对方和彼此需要。适度依赖的双方都能在关系中感到被需要的快乐。 6. 你们都在关系中成长。彼此都有一种感觉:“你一定程度激励我成为了一个更好的人。” ——转

2温暖
0回答
张东霞
温暖了
相关回答
冯二玲
第384天 如 何 收 获 积 极 的 第 一 印 象 运用四个心理因素,也叫“四个社交礼物”,可以营造积极的第一印象。 第一个社交礼物叫赏识,这很好理解,每个人都喜欢被欣赏被肯定,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能直接或者间接,告诉某人,她很有才能、很有趣、很聪明,很有魅力,她通常就会感觉自我良好,并且对自己的人格感到骄傲。 除了赏识,第二个社交礼物,叫做联系。它又怎么理解呢?简单来说,就是你们的“共同点”,也就是你们的相同之处,比如说,有可能是:你们相似的朋友、相同的兴趣、相似的观点,举个常见的例子,你说:“我喜欢昨天上映的这部新电影”,对方回答:“嗯,你说得对,我也喜欢唉。”你们之所以喜欢这些话,原因就是彼此感觉到了,自己是被人理解的,有了一种亲密可靠的感觉。 第三个社交礼物,它叫做“改善情绪”,指的是:人们在社交中都希望对方有一个,精神饱满的状态,积极向上的感觉。所以建议:在初次见面时,可以借助多种方法,鼓舞和改善他人的情绪,让气氛活跃起来,比如说,你可以适当的微笑、或者是热情的回应对方的话题、还可以是人变得稍微有点幽默感。 第四个“社交礼物”,它叫做“获得知识”,什么是“获得知识”呢?难道是要给别人上课讲道理吗?不是的,“获得知识”指的是:我们所有的人都有好奇心,喜欢接受一些新的东西,比如说,有趣的事实、观点、新闻,你把这些作为社交礼物送给他人,他人就会觉得你非常有吸引力。所谓的“知识”,所讨论的话题,不必局限于国家大事、名人书籍,这对普通人来说上手有点难,完全可以聊些简单点的“知识”,来满足他人的好奇心,比如,上班路上遇到的新奇事物、你刚看过的电影、某本杂志上的文章、甚至是家长里短的琐事也行。 总结来说,社交的过程,你可以理解成一个心理交易的过程,我们尽可能的付出“社交礼物”,就会收获一个积极的第一印象。

林永青
社会文化和社会语言总多人有很多影响,只是有时候我们发现不了。 有时候觉得这是自己周围人的影响,但是这个周围人的周围人是不是也在影响他们,这个周围人的周围人的语言、价值观是怎么传播和形成的?他们是不是也还有自己的周围人。 大概的用数学算一算,这可能是指数式的辐射面。这时候一些听起来很易于传播的话语似乎就变成了很多人、甚至大多数人相信的“观念”,甚至成为了“价值观”,更甚者成为了不说而明的习俗、传统。 我们可以想:女性只是在这2—3百年间才普遍被认为读书是理所当然。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这两三百年算多吗? 男性在母系社会渐渐瓦解、父系社会渐渐构建之后,才绑住了自己的自由发展权利,父系社会之前的他们对于养家等传统中理所当然认为是男性的工作根本没有概念。 我用较为极端的例子,想说明,时代的重大变化,每个人的思想都会被影响,你想要成为什么、但是却很痛苦的时候,可能并不仅仅是你自个儿的苦恼,还有可能是时代变化下价值的悄然转变导致社会语言对生活、对人的期待变了。 这个期待和你自己的希望不相匹配,甚至对立的时候,烦恼就来了。 因此,除了具体看待某个问题外,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看看问题的社会脉络,这将有助于个体在未来遇到其他问题时,用更解构的眼光和技巧来解决问题。

王瑶琪
在失败者身上,常常有这些表现:对外人态度特别好,毕恭毕敬;周围人对他的评价,往往是“老好人,有修养,脾气好,善良”。而回到家里,他就暴露出另外一副面孔:变得暴躁,偏激,情绪化,愤怒,歇斯底里。在外面有多么礼貌,多么胆小卑微;在家里就有多么暴躁,多么肆意妄为。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类人?对内指责,对外讨好;对内“勇猛”,对外“懦弱”。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种人到底是什么心理? -01对外人和气,对家人暴躁,是什么心态?1、踢猫效应:自上而下情绪转移你听说过“踢猫效应”吗?背后的小故事是这样:男人在公司被老板臭骂一顿,下班回家路上又跟人发生了冲突;回到家里,冲着在厨房里做饭的妻子,一顿输出谩骂;妻子一脸懵,委屈得不行;这时儿子放学回家了,妻子将怒火发泄到儿子身上,质问他为什么回家比平时晚。儿子也很生气,看到眼前走过的猫,一脚踢在猫咪身上。在这个故事中,负面情绪和冲动,就是自上而下传递的。老板——男人——太太——儿子——猫。可以理解为:他们不敢跟“比自己强势”的人发脾气,甚至没有勇气“怼回去”;满肚子的怨气,只好回到家发泄在家人身上;因为在这类人看来,家人是“弱者”,是不会违背自己的。 2、被偏爱,有恃无恐一般是子女对待父母,索取者对待供养者的态度。父母做好饭,子女特别挑剔:“真难吃,你们的手艺越来越差了”“你们很烦知道吗?能不能别来烦我?”“我现在已经成年了,你们能别管着我吗?”……索取者对供养者,同样如此。在这类人的潜意识里,他们认为:“你们就是我最亲近的人,无论我多么伤害你,对你们多凶,反正你们也不会离开我。”没有损失,不计后果,还能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越是被偏爱的,就越是肆无忌惮,不在意对方的感受。 3、窝里横,人设,矛盾人格这类人的内心,是自卑的。跟外人打交道时:他是内心是自卑的,怯弱的,不敢表现自己的。他生怕自己的言行举止,会让别人怨恨他,对他产生敌意;而一旦别人针对他,那是他无法承受的后果。所以,为了避免这一切,他在外面对每个人都是“讨好”的相处模式。这些行为,是为了打造“人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交面具”。每个人都戴着面具生活,在外是一套,回家又是一套。对外人和气,是他们在外面的人设;对家人暴躁,是他们的底色和真实模样。 02如何跟这类“窝里横”的人相处?跟大家分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