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妈妈带孩子来咨询,最终妈妈也成为了我的来访者。因为孩子的
肖洁
妈妈带孩子来咨询,最终妈妈也成为了我的来访者。因为孩子的问题大部分来自于妈妈,所以当你的孩子出现各类问题的时候,你首先问问自己: 1、你自己过得开心吗? 2、你有没有把自己的不开心转嫁给孩子? 3、如果你是孩子,你会喜欢自己的言行吗? 一位不开心的妈妈是无法让孩子开心的,如果孩子不开心,他一定会出现各种问题。所以,想要孩子健康成长,妈妈先把自己做好,成为一个任何情况之下,都能保持内心宁静,并与他人和谐相处。
1温暖
0回答
尤四海
温暖了
相关回答
周海清
指定一些自己能够得着的目标 然后去努力 这样可以让我们感到自己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 这样的掌控感会让人幸福
宗阳
人和人最好的相处方式是什么?想要两个人的关系舒服和长久,一定要懂得“三七定律”。 换句话说,不要追求时时圆满、事事无憾,而是要学会交往时有所侧重,留出一些灵活的空间。 太用力的关系,无法长久;太投入的感情,无法善终。 只有守住一定的界限,保持足够的智慧,彼此之间才能相处不累,相伴久远。
刘现乐
“自己怎么才可以改变?” 你终究会发现,原来所谓的自我,是慢慢形成的。既然是慢慢形成的,那就可以慢慢被改变了。心灵的事,的确急不来,只能慢慢来……
谭丽梅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亲密关系里的互动,其实都是自己和自己的互动,很多时候,我们也是在这三个角色不断转换:成人,孩子,父母。 我们有时候说,“成长就是一个伪命题!” 如果每天都要端端正正地做一个严肃的成人,那生活也挺乏味的;如果总去做一个孩子,那社会也是不允许的。 真正让生活有滋有味的,是可以在这几个角色间的自由切换。 脆弱的时候,我们自动就会退到孩子的位置,需要被支持;而当我们得到了那种支持和滋养后,我们又会自动回到成人的状态。 对自己,我们要有这样一个弹性和灵活性的涵容空间,也能够允许对方有时候去到那个位置。 而如果大家都在小孩位置,而且刚好是两个互不相让、打的很厉害的小孩,可能就会有问题了。 但其实,一个好的亲密关系或者一个好的家庭,它是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力,可以去消化那些东西的。
杨瑞冬
“想要间接地表现爱,必须有理解他人内心的能力” 近期在听罗振宇讲述他对女儿的态度的时候 ,会深受感动,他不知考虑女儿现在生活的状态,也会考虑到作为父母陪伴女儿的时间是有限的,自己离开女儿后女儿会如何过自己的生活。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的爱,就会激发出强烈的感动。)
蒋蓉
蔡康永曾说:“喜欢那么重要吗?我们活着不是应该有更好的原因吗?” 我们为了让别人喜欢,努力地迎合着全世界,受尽委屈后,也很难得到应有的善意。 如果说怕被讨厌放弃原则是被动应战,那么讨好别人委屈自己就是主动受虐。 无论你选择哪一种,都将在社交中耗尽心力,在群体中迷失自己。 很喜欢《被讨厌的勇气》里的这句话: “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不能获得真正的自己。” 只有看淡外界的评价,我们才能卸下心理上的枷锁,轻松自在地在自己的世界里开拓。 拥有“被讨厌的勇气”不仅是成全自我的能力,更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自卑与超越》的作者阿德勒,他的心理学三大理论如下 1.目的论:目的论和心理创伤相关联。每个人都多少有点心理创伤。在阿德勒看来,心理创伤只是一个借口,每个人当下的行为,由每个人当下的目的决定,这个目的可能在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面。 2.课题分离:课题分离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关键理论。在阿德勒看来,人所有的困扰都来自人际关系。例如嫉妒以及自卑,还有逃避等,都来自人和人的比较。 3.共同体感觉: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群体里,非常关键的一部分。 阿德勒的理论是积极的,丰富了我们对人格发展的认识。与弗洛伊德强调无意识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以及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节)在人生中的作用不同,他特别强调个体的主观选择和创造性,注重人对目标、理想的追求,并对人持乐观的态度。这一点对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有重大影响。 另外,他既注重探索人的主观世界,同时又注重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强调了遗传和环境对人格形成的双重作用,其人格心理发展的观点有明显的社会倾向。即“生活的意义是——对同伴发生兴趣,作为团体的一份子,并对人类幸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