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小A先生的故事 30出头,公司职员,几年前,他想辞去枯燥

周琼
小A先生的故事 30出头,公司职员,几年前,他想辞去枯燥乏味的工作,用多年的积蓄创业(已有看好的创业项目)。但妻子认为,他们当前还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最好不要冒着风险去创业。后来他们用积蓄付了房子首付,并很快有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期间妻子不时会劝他说,‘创业是多么艰难,何必自讨苦吃。现在收入稳定,也能应付家庭开支,还小有积蓄。如果创业,万一经营不善,那我们要怎么办,还有孩子……担心受怕的生活我不喜欢。’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小A先生仍然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他告诉我,现在他的身体状况不太好,患有胃溃疡,交流中能感受出他极度厌烦目前的生活状况,他直言近年有了离婚的念头(经常会想)。 感受着这沉闷的气息,我不禁惋惜。 在他的生命中,所有的时间几乎都用来从事他厌恶的工作,宝贵的时光就这样流逝了。 没有真正感兴趣的工作, 也没有了野心和激情。 假设,他的妻子甘愿放弃稳定的生活,支持他创业的想法,并愿意陪着他一起去冒险,他们会不会共同拥有更幸福的婚姻和更鲜活的生命旅程呢! 如果是你,你愿意吗? 欢迎留言哦⊙▽⊙ 也欢迎关注我哦*^O^*

0温暖
0回答
#
相关回答
胡婕
1️⃣、放弃高控制 几乎所有强迫症,都会有“高控制”倾向,对情绪的控制、对行为的控制、对思维的控制,但因为不可能做到100%的绝对控制,失控感会造成焦虑情绪,激发更想控制的欲望,恶性循环。越持有无所谓的态度,越能轻松应对很多问题。很多时候强迫思维出现就是因为做事情太认真了!还爱钻牛角尖! 情绪不可控,来了就来了,不讲道理,这部分是不听我们意识的指挥的,思维也不可控,每天我们都会有无数想法,当大脑又开始胡思乱想,开始按照它的惯性模式开始产生想法,要提醒自己一下,这是症状! 应对:放弃控制,不要努力赶走情绪/思维/欲望,而是直接面对,你要怎样应对它们 2️⃣、改变对一件事非黑即白的评价 改变对完美的追求 强迫症的原生家庭的教育基本都是过分道德化/理想化,严苛的超我要求自己只能做正确的事情,担心自己屈服与情欲、贪婪、虚荣、懒惰等,同时反对任何妥协。 应对:很多事情没有绝对的好坏,是非,对错之分。学会勇敢的为自己负责,直面自己的错误,完美不存在,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3️⃣、觉察自己的情绪 改变对情绪的态度!没有任何一种情绪,没有它存在的理由,接纳情绪本身,但是又能在那一刻觉察到它因何而起,引发情绪的认知是怎样的,导致了怎样的行为?(认知行为疗法)接纳情绪的存在,识别情绪产生的原因、疏解自己的情绪,你重视它,好好对待它,它才不会以强迫症的形式干扰你。 4️⃣、摆脱“过分关注” 无休止的理智化,会导致强迫者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过于关注,在一些小事上过于纠缠,注意力都在细枝末节的事情上,“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应对:平心静气,放松心态,不赋予强迫症任何属性,是好是坏,只需平心静气,放松,不要集中注意力在某个症状上,瑜伽放松法,冥想、正念都可以,学会转念。 5️⃣、直面内心的恐惧 恐惧是强迫症的情绪基础。害怕由于自己的原因,使未来有不好的结果会发生。 应对:那就直面你的恐惧,面对真实的自己:不够好就不够好了,脏了就脏了,病了就病了,错了就错了,失败就失败了。你不怕它,它就不可怕。你可以非常勇敢。

张凤琴
唐纳德• 温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1896-1971)也是一位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他的研究非常接地气,据说他为了研究早期母婴关系,对成千上万的婴儿进行过婴儿观察实验。 后来在他的研究中发现,很多人虽然具有正常人的心理和行动功能,但却无法感知真实的自己,后来他给这个现象命名了一个学术名词——“虚假自体障碍”(falseself disorder),并且将这个问题与抑郁症联系起来。 说到这里,其实这个问题我们通俗来说就是,一个人总是戴着面具与人交往,很多抑郁症患者就是如此。他们压抑内心真实的感受,用一个“好人”的面具来展示给大家。 但要知道一个人长期戴着面具自然就忘记本来的样子,所以他们会压抑那个真实的自己,也就是温尼科特说的“真实自体”。 如果我们完整了解这些人的成长史就会发现,一个人之所以用虚假自体(面具人格)来面对外界,其实他们从小可能就养成了,他们习惯讨好父母,父母也经常是有条件对待孩子,长此以往孩子也学会以别人希望的样子来应对世界,表面来看是一种保护自我,甚至为了争取更多资源利益不得已为之的做法,可成人之后一旦形成僵化的虚假自体后,这些人与世界的联系是通过一个顺从的外壳,他们容易猜疑,倾向于退缩,只能通过保护性的外壳与他人进行交流,这一外壳明显具有强迫性和顺从性,但却割裂了与朋友有意义的联系。 这些人可能看上去很坚强与强大,但真实的自己非常虚弱,因为不敢正视真实的自己,这类人很容易空虚和孤独,最终抑郁症也是不请自来。 很感谢那些一直致力于我们心灵探索的前驱者,他们用自己一生的时间为我们找到那些心灵困境的答案。三位精神分析学家的观点侧重点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补充,构成理解抑郁症的动力学框架。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