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改变”的思维,总是假设有更对的、更好的选择;而“脱变”
王丽华
“改变”的思维,总是假设有更对的、更好的选择;而“脱变”的出发点,是尊重生命的独立意识,推动生命的形态升级,从而更充分地展现生命力。 改变,是要找“对错”的,而蜕变,只找“生长点”,当我们想改变,就会找“问题”;而当我们的焦点在蜕变,就会从“问题”里,看见成长的“课题”
1温暖
0回答
张万青
温暖了
相关回答
周威
曾经,我害怕面对内心,选择逃避;后来,我鼓起勇气,开始了探索;当我越走越深,发现内心其实宽广安详。 在这个过程中,我明白了很多道理:面对和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而不是压抑;化解心结,而不是维持表面假象;生活在当下,而不是过去未来。 于是我不再逃避,而是珍惜内心的旅程。在这里,我找到自己,也激发无限可能。不完美,亦是完整。 当你准备好了,也请勇敢迈开脚步,探索内心的广袤之美。那里有你想要的答案。 #心理 #成长 #正念 #心理咨询师 #旅程
冯二玲
只有你能给自己下定论,你的自我认知就是你自己的专利。一个人的自我认知是天生的,不是他人赋以的,你没有必要去证明或是解释它。你就是自己,不需要向谁证明。
谷振强
当我们有情绪时,看到情绪背后的未满足的期待。在期待和需要上做工作增加爱自己的部分 一是转变自我评价的方式。希望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意义和有益的,你对自我评价的方式就要有助于学习,使你的选择符合生命的需要。 二是当我们表现不完美时,有了失误,你要知道失误揭示了你的局限性,是个提醒,她再引导你的成长。所以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三是学会自我宽恕。试图理解你过去的所作所为,问自己“我做那件事是为了满足我的什么需要”聆听你自己的心声,发现心灵深处的需要,原谅自己。同时包容两个不同的“我”一方面包容对过去的某种行为感到后悔的“我”,另一方面包容采取那种行为的“我”。 四是增加涵容情绪的能力,并且对情绪进行转化。
王红丽
通常来说,自恋型或边缘型人格的父母会选择至少一个孩子作为家里的替罪羊。 指定替罪羊的过程便是霸凌者通过攻击弱者,从而卸除和外化自身的痛苦、压力和挫败感的过程。
李丽丽
这个世上没有永恒的幸运,也没有永远的不幸,一切都会变化。 正如那句话说的,这个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所以,遇事真的不必较真,不必沉溺于当下的得意,更不必困于当下的失意,一切都会过去的。 幸运时,浅浅微笑,不乱于情。 不幸时,淡淡释怀,不困于心。
李萍
以前接触过一位来访者,看起来彬彬有礼,十分亲和的一位男士。他是单位公认的好同事,工作兢兢业业,业绩突出,对待上下级永远谦卑有礼,就连邻居都对他赞不绝口,责任感和道德感都极强。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好好先生,和家人的关系却一直都不怎么和谐,每次回家就会心绪烦乱,家人说几句话就很暴躁。 发现妻子把明天自己要穿的衬衫洗坏了,他的嗓门一下子高了八度,当着孩子的面,把衣服狠狠摔在地上。发现孩子作业哪里错了,就大发脾气,现在孩子看到他就怕…… 他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对着家人特别容易失控,事后又经常后悔对不起他们,但是对于外人又总是忍着,特别两极化,我该怎么办?” 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不自觉陷入这种人设怪圈,有意无意把好脾气留给外人,却把坏脾气留给最爱的人。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了一个“假我”概念。他认为,人的心理有两种组成部分:真实自体和虚假自体。“真实自体”包含着每个人独特的、最真实的感受;“虚假自体”则恰恰相反,它是压抑自己最真实的一面,为了迎合外界的需求,适应环境发展出来的。 简单点说,你知道对客户发脾气可能会丢掉利益,对同事发脾气可能会受到排挤,所以会下意识使用假性自体去和对方互动,维系表面和乐融融。 然而,在亲近之人面前,这种假自体功能会自动减弱。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家人可以给我们最大程度的包容。 在他们面前,既不用担心发脾气承担后果,更不用害怕失去对方,无论自己怎么发脾气,只要事后道个歉,都会被原谅。 于是形成一种反复横跳的状态:老板太过分,不敢骂;伴侣不中用,可以骂。路人不文明,不敢骂;孩子不争气,可以骂……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