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如果你在一个问题家庭中长大,你就不能【累了就休息】。当他
唐建刚
如果你在一个问题家庭中长大,你就不能【累了就休息】。当他们筋疲力尽地回到家里,他们的家并不会成为安全基地。从小到大都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做好准备不惹父母生气。不知道如何休息,是因为不知道【释放内心的紧张】是什么感觉。 从表面看,很难判断一个人是否在问题家庭中长大,心灵是否敏感。他们可能是笑吟吟的、温柔的、善于交际的和可靠的。乍一看,他们往往像是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中长大的,似乎无忧无虑。但这恰恰是保护他们的盔甲,是从过去的痛苦中学来的。渴望被需要的心态,让他们在潜意识里创造了对方想要的自己的形象。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魏孝琴
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糟糕的情绪状态
张晓梅
等着取件,手也不闲着,谁小时候玩过
冯二玲
一场车祸中,两位幸存者都失去了一条腿。亲友探望时,二者却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一个对亲友说:“虽说命保住了,一条腿却没了,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啊。”于是,他和亲友的脸上都阴云密布。 另一个人对亲友说:“虽说一条腿没了,但是命保住了,以后还可以过日子。”于是,他和亲友脸上都洒满阳光。 同样的生活情境,为什么感受如此不同?就在于他们的话里有着不同的“但是”。 “但是”也许算大家最熟悉的转折词了。把它用在前言后语之间,可以让后面的意思转个“弯”。“弯”究竟转到什么方向去,就看应用者的心境了。比如,说起人生,可以说“努力了一辈子,但是碌碌无为”;也可以说“虽说碌碌无为,但是努力了就问心无愧”。说起儿女,可以说“孩子心眼好、身体好,但是工作不好”;也可以说“孩子虽然工作不好,但是心眼好、身体好”…… “但是”除了表示转个“弯”,还表示转弯后的东西才是着重点。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思维有不同的倾向性:有人习惯于消极思维,有人习惯于积极思维。前者总是想到事物的阴暗面,哪怕面对好的机会,也总是想到忧患,哪怕是在阳光中,也总是看到阴影;后者的思维总是朝向积极的一面,哪怕在忧患中,也总能抓住机会,哪怕是在阴影中,也总是看到阳光。不同的“但是”,蕴含了我们看人看事的不同视角,甚至蕴含了不同的人生。如此说来,怎样用好“但是”就是一种智慧了。 经常让“但是”引导我们转换视角,会看到生活的两面,就不至于陷入极端思维。这样心中就会少一些抱怨、偏激,多一份淡然、平和。
朱丽
在克莱因看来,认同来自投射与内摄的过程。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通过投射和内射来表达对他人的认同。我们通过把自己的一部分投射到别人身上来理解他人,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认同,但是如果投射过度,则会造成客体被自体混淆。投射是友善的,还是带有敌意的,取决于自体内心的平衡性或者自己是否有自我攻击。 内摄是把客体的一部分纳入自体中,如果内摄过度,自体会被客体进行剥夺,自我力量会被削弱,比较典型的情况如受虐型人格,或者总是使用攻击者认同的防御手段。 投射和内摄都是我们处在关系中会使用的防御方式,如果是平衡的,内心会得到平静和丰盈。如果过度,则会出现一些问题。 克莱因认为投射、内射、认同的过程是基于依恋,包括爱恨,人的自我是在客体关系中被塑造的。
赵莎莎
我们单枪匹马闯入这世间,只为活出属于自己的所有可能;愿你这一生既有随处可栖的江湖,也有追风逐梦的骁勇。
李娟丽
一户人家有三个儿子,他们从小生活在父母无休止的争吵当中,他们的妈妈经常遍体鳞伤。 老大想:妈妈太可怜了!我以后要对老婆好点。 老二想:结婚太没有意思,我长大了一定不结婚! 老三想:原来,老公是可以这样打老婆的啊。 感悟:即使环境相同,思维方式不同也会影响人生的不同。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