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心理健康具体表现为:       ①有适度的安全感,自

徐爽
心理健康具体表现为:       ①有适度的安全感,自尊心,价值感。       ②适度地内省能力,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④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⑤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⑨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见解和判断是非的能力。

1温暖
0回答
徐爽
温暖了
相关回答
和钰蓉
【读书笔记】 我觉得这世上没有真正特需要训导的人。每个人做每个选择,都有其自己的缘由和迫不得以,都是“几害相权取其轻”的结果。年轻的时候看到的都是别人的愚蠢,现在看到的多是别人的难处。 上了某个年纪后,不敢再随意嘲笑别人,是因为我发现:当我居高临下嘲笑别人的时候,可能正是我最该被嘲笑的时候。 不敢再随意嘲笑他人,也是因为开始懂得敬畏命运。生命如果是一条河流,那它就自有它的源头,也自有其流淌的方向,有小溪的潺潺,也有江河的滔滔,有一马平川的顺畅,也有翻山越岭的曲折。没有人能一帆风顺,你的命运里也会伴有风浪,伴有曲折,也会有那么一两件倒霉事降临到你头上。 年轻的时候,我们只看得到自己,很少能产生通过观照他人而反省自己的觉知力。我们不知天高地厚,处于一种类似于爬山登高的战斗姿势,所以便很容易轻狂,很容易站在上帝视角看待和评判别人。 又或者,因为经历的风霜雨雪太少,因为有人为你负重让你轻装上阵,因为看不到身边走过的那些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身后的包袱,所以总觉得那些摔了跟头的中年人一定是身体素质差或是爬山技艺不精,总觉得换自己来走这一程一定不会摔得那么狼狈。 可慢慢的,你也会长大,你发现自己并没有能耐改变这个世界,甚至连“自己不被这个世界改变”这一点都不确定是否能做到。随着年龄的增长,你终究也要面对生活的残酷。当你亲历这一切,才会对前辈们多出一点点理解。 每次被小年轻教育我不会做人,不会做事,不会理财,不会识人,不会经营婚姻,不会育儿,不会孝顺父母,不会为人处世的时候,我只是笑笑,却不急于反驳。谁让我自己也想当然过,也曾年少轻狂过呢? 年轻的时候说的话,总是有很难听的时候的。不难听,说明你没年轻过。如果老了,说话还难听,只能说明你白活了。 所以,现在,面对年轻人对我的嘲讽甚至是教训时,看到比我年长的人们心上的伤疤时,我总一遍遍提醒自己:他人是用来观照和检省自我的,轮不到我来评判。也不要随意嘲笑别人的疤,因为可能那只是你还没经历到的伤。

孙三丽
我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啊,大多父母在孩子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第一反应往往是指责,其实孩子有基本的判断力,很清楚自己做的好不好,一旦做错了什么,孩子会感到自责啊,羞愧啊等一些情绪。这时如果我们没有对他的感受给于足够的关注反而指责他,只会让他产生更加强烈的挫败感。 孩子也害怕父母忽视自己,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往往会用调皮捣蛋,拖延,砸东西发脾气等破坏的方式,如果无论怎么做都不能得到想要的关注,对抗就会升级为刺激父母仇恨自己,就是我们常说的恨也比无视好,在孩子看来,父母“恨”自己至少说明父母眼里还有自己。孩子通过让父母讨厌自己、恨自己来博取关注,主要是想跟父母建立连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才觉得有人陪伴,不那么孤单,很多孩子不仅对父母这样,在学校也这样,比如故意在课堂上捣乱,惹老师生气,课下欺负同学等等,于是成了被周围人讨厌的人。如此一来,孩子会进入最糟糕的状态,于是破罐子破摔,承认自己无能,什么都做不好。当孩子进入这种状态时,仿佛所有人都放弃了他,他也放弃了自己。也让身边所有人都无能为力,人很多的自我价值感来自能给他人带来好处,而一个孩子若总是处在“我就是这样了,而你拿我一点办法都没有”的状态中,会剥夺身边人的成就感,会让大家感到挫败和痛苦。继而会更加远离和讨厌他,孩子就更没有价值感,也会陷入挫败和愧疚的双重痛苦中,这样就成了恶性循环。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