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睡眠障碍的人群占比是15%-17%,这还是疫情前的统计。

马禅
睡眠障碍的人群占比是15%-17%,这还是疫情前的统计。现在…呃… 心理干预自不必说,营养干预也很重要。比如: 1,足量色氨酸的食物,黄豆,牛奶,菇以及阳光,可以促进血清素转化为褪黑素,调节生物钟。 2,富含锌的食物,海鱼海虾海贝,有镇静作用,尤其是对REM睡眠有帮助。 3,每天至少800mg的钙,可以降低神经过度兴奋,对神经性的偏头痛也有缓解作用。 4,镁元素的摄入,比如茄子,可以协助钙,对抗应激作用。 照顾好自己,不只是心理方面,营养的充足也是基础哦!拿走不谢!

2温暖
1回答
昀999
温暖了
评论
昀999
9个月前

相关回答
冯二玲
第148天 天 人 合 一 一位20多岁的女孩,从小与母亲关系紧张、冲突不断。求完美而又情绪化的母亲,常常将她贬低得一无是处,所以女孩进入职场后,一方面谨小慎微、察言观色、唯恐自己哪里出错,另一方面,却又常常无故拖延、再简单的任务也要等领导一催再催才勉强完成。经过多次常规咨询,女孩渐渐明白了自己是如何掉入我们前面提到过的“自我应验预言”里的——母亲的否定也成了她的自我否定,认为“无论我怎么努力,周围人早晚都会发现:我就是一无是处”,所以,行为也就朝着这个方向去加以应验。接下来,咨询进入到练习阶段时,我带她走出了咨询室,在花园里缓步行走,边走边看天看地。我先请她抬头看天空里的云,想象自己就是其中的一朵,然后俯视地上的自己,跟自己对话。变成云朵的她对自己说:“我看见你了,你是一个很想要证明自己没那么糟糕的女孩,但你又觉得周围人都在看着你、否定你,其实你周围的人都在忙他们自己的事,没有人在关注你呢。”接着,我又请她低头看地面铺成小路的石子,选一颗自己认为完美的石子,然后踩在上面变成它,继续跟自己对话。“石子”说:“你努力想要完美,但其实你跟周围其他的石子没什么不一样,你们都是这条路的组成部分而已。你完不完美,都没有关系,在这里做你自己就挺好了。” 这样的对话练习,我请女孩每天做一次,坚持一个星期。一个星期里,女孩跟太阳、月亮、大树、小草以及草丛里的小猫分别对过了话,并且记下了其中的启发。现在的她,用她自己的话来说:“终于活得自由些了,不再像以前那么关注自己,可以看见周围的世界了。这个世界其实还挺可爱的!” 世界的可爱,需要我们敞开心灵才能看见和感知;而看见和感知到世界的可爱,我们的心灵也才能像花一样、自由开放,跳脱出过往经验带给我们的恐惧、焦虑、评判、攻击以及认知的局限,最终,成为我们自己。 成为自己的那一天,你就能明白什么叫做“天人合一”。

张丽坤
别人的某句话,某个眼神,某个动作,都可能刺激到我们的心弦。 让那些忍不住解释的话语,从心头直接冲到嗓子眼,恨不得一股脑说出来,努力自证。 当然,我们并不是对所有的话,都会有解释的欲望。 往往是当对方的话语,恰好戳中我们潜意识里对自己的怀疑,我们认同了对方攻击的话语,才会情绪激动,喉咙哽咽。 那些我们气急败坏,心生委屈的时刻,跟那个剖腹自证的小六子多像啊!无论我们多么气盛,都无法掩饰我们对那些否定的认同。 人的心理有一个规律——我们不会对与自己无关的情绪产生反应。 我们想要解释,是因为我们怀疑自己,真的是别人口中的样子。一边怀疑着自己,一边又为自己开脱。 事实上,我们在解释的时候,对方未必真的在乎我们的理由是什么。 我们拼命自证的声音,并不是证明给具体的某个人,而是证明给内在的父母。 所谓内在的父母,指的是每个人都会在成长过程中,不自觉地形成自己内心深处的父母形象。 内在父母是我们内化的真实父母形象,长大之后,即使我们不在真实父母身边生活,内在父母也是无处不在的。 内在父母就像我们的头顶有一根隐形的手指,或者对我们指指点点,或者对我们抚摸安慰。 而我们内心自我证明的冲动,也往往来自内在父母,来自我们渴望解释自己,渴望被爱被认可。 “自证陷阱”其实是一种防御机制,它让我们自我保护,让我们与消极的声音battle。 但是更多的,自证带给我们的,是自我剥削,与自我否定。 尤其是当我们的内核不稳,自我评价体系混乱的时候,总是会患得患失,预设自己是不够好,不值得被信任的。 我们觉得只有通过证明,别人才能看到自己,而不是他们本身就足够安全,能够容纳真实的我们。 他们完全不在乎你本身的样子,只是想要站在高位对你进行精神霸凌而已。 唯一的方法,就像一笑而过,停止证明自己,学会信任自己。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