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理是正常的吗?

我心理是正常的吗?

正常心理 异常心理

96阅读

接到一个高中男生的案例:老师,我来就想问问你,我正常吗?他们都说我不正常,我不爱说话,经常一个人待着,他们说我不像167岁的小伙子,没有活力,不正常。

其实,不只是孩子有咨询这样的话题,我们成年人也有:老师,我感觉我不正常了,或者我家人说我不正常了,我觉着特别苦恼。

 

大家对于“正常”是怎么理解呢,为什么听到不正常会有很大的反应呢?今天在这里跟大家聊聊“正常”和“不正常”。其实这个正常、不正常大都说的是根据行为反应折射的心理层面的正常和不正常,那么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从心理学角度如何知道自己是正常的还是不正常的。

 

在心理学中有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即不正常心理),正常心理涵盖健康心理,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疑似神经症;异常心理涵盖神经症、人格障碍和精神病性问题。

一、首先我们来看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是如何区分的,主要依据是三原则,我们分别来看这三个原则是怎么解释的。

 

1、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我们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或者行为,在形式和内容上必须要与现实环境保持一致。如果说一个人坚信他听到了什么或者看到了什么,而客观现实环境当中,并不存在引起以上感觉的刺激物,也就是当时并没有发出声音,也没有发出声音的物体,我们就可以认定这个人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幻觉。再比如说,如果一个人的思维内容脱离了现实环境,或者思维活动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并坚定不移,我们也可以认定这个人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妄想。就像一个还在读高中的孩子,他坚信明天可以赚到一个亿。再比如说,如果一个人内心的冲突与实际处境不相符合,并且长期持续,无法自拔,我们就可以认定他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可能产生了神经症性问题,如强迫症。

 

一般的,当人的精神或者行为与外界环境失去一致性的时候,必然不能被人理解,但是是否正常,我们还需要按标准去判断。首先有无“自知力”是一个重要指标,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身心状态是否认知清楚,比如说,我知道我这会儿的情绪是愤怒的,因为老公答应陪我过纪念日,但是他竟然忘了,这就是有自知力,不仅对自己当下的情绪状态认知清楚,而且对情绪的来源也很清楚。再比如,一个人产生了幻觉,但是他并不知道也不认为自己产生了幻觉,这个就是没有自知力了。再有一个重要指标是“现实检验能力”,即要以客观现实来检验自己的感知和观念,也就是必须与客观现实一致为前提。明明都没有刺激物,我们却能感觉到这是不正常的。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

我们的心理活动有知、情、意,即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同时这些心理活动又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完整统一体,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一致性就保证了我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除了内在协调一致性以外,还要与我们外在行为的一致。比如说:一个备考很久的大学毕业生,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通过了研究生的初始、复试,产生愉快、兴奋的情绪,进而手舞足蹈,见到人就会情不自禁的诉说自己的内心体验,或者一进家门就大声的喊:我考上啦,我考上啦。这样,我们就可以说这是正常的心理和行为。如果不是这样,还是上面的例子中,主人公如果闷闷不乐的,回到家以后,用低沉近乎于哭诉的语气说:我考上了。这就显的不正常了。我们开心的时候,脸上洋溢着微笑,说话的语气是轻松、欢快的,我们的肢体动作是利索、放松的,这样就是正常的;如果我们明明内心的体验很痛苦,却是很兴奋、高涨的表现,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的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一致性,就可能是异常了,我们就需要再进行深入的剖析。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我们生而为人,人和人之间最本质的差异是人格特征的不同,受遗传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一旦形成并不容易改变,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也就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环境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如果一个人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出现了问题,我们就怀疑这个人的心理出现了异常,比如说一个很爱财的守财奴,突然挥金如土;或者一个对人极热情的人,突然对任何人,任何事儿都不理睬,没有兴趣,如果在他们的生活中找不到足够影响他们性情改变的原因,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心理活动偏离了正常。

 

二、以上是从三原则的标准去对照心理正常与否,我们接下来再看一看,异常心理具体怎么判定。

首先,精神病性类的问题。他们一般没有自知力,不主动求医,认为自己是正常的,常常伴有“幻觉”,“妄想”,明显的兴奋或者活动过多,在上面我们也有相关的举例。

再者,人格障碍问题。这一部分人群一般也没有自知力,不主动求医,是在发育成长的过程当中,因为先天遗传或者后天不良环境因素造成的心理与行为的持久的固定模式,这种模式偏离社会文化背景,并给自身带来痛苦或者贻害社会。比如说经常无故的破坏公共设施或者伤害小动物等行为。典型的人格障碍有:偏执性、分裂样、反社会性、冲动性,以上四种人格障碍一般男性居多;还有表演性、强迫性、焦虑性、依赖性,这四种女性比较多。值得注意的是,在18岁之前未成年人的人格障碍我们一般称之为品行障碍,成年以后称为人格障碍。

 

最后是神经症性问题,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他们能够觉察到或体验到这种心理冲突并因冲突深感痛苦,且妨碍其他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比如说情绪困扰,社会关系困扰等,同时呢并没有任何可证实的身体疾病。这一类人群是有自知力的,并且会主动求医,其次主要的判定标准是变形心理冲突,以及根据痛苦程度,病程,社会功能损失程度判定分数。下面详细介绍。

 

心理冲突是指我们在有目的的行为活动中,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反或相互排斥的动机时所产生的一种矛盾心理状态,比如说到周末了,想用两天时间准备接下来的重要考试,又想和闺蜜一起去郊游。有常形心理冲突和变形心理冲突,常形心理冲突的两个特点是:一是它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涉及到我们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例如,因长期夫妻情感不和,而导致想离婚又不想离婚,非常的苦恼。二是心理冲突有明显的道德性质,不论你持有什么道德观点,你总可以将冲突的一方视为道德的,而另一方是不道德的。比如上面的例子当中,离婚是不道德的,不离婚是道德的,常形的心理冲突是容易被人理解的。变形心理冲突也有两个特点:一是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或者涉及到的是生活当中鸡毛蒜皮的小事,一般人认为简直不值得为它操心,例如每天为饭后能不能吃药陷入痛苦之中,吃药怕影响肝硬化或者上瘾,不吃药怕睡不着。这在局外人看来是不成问题的,想吃就吃,不想吃就不吃,或者遵医嘱。二是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比如说上边的例子,吃药和不吃药,哪个是道德的,哪个是不道德呢。变形的心理冲突是常人难以理解的。

 

我们如何通过评分来判定是否是神经症呢,是从三个维度。

1)病程:不到3个⽉为短程,评分13个⽉到1年为中程,评分为21年以上为长程,评分为3

2)痛苦的程度:轻度者,⾃⼰可以主动想办法摆脱,评分为1;中度者,⾃⼰摆脱不了,需要借助别⼈的帮助或处境的改变才能摆脱,评分为 2;重度者,⼏乎完全⽆法摆脱,即使别⼈安慰开导他或陪他娱乐或异地休养也⽆济于事,评分为3

3)社会功能:能照常⼯作学习以及⼈际交往只有轻微妨碍者,评分为1;中度社会功能受损害者,⼯作学习或⼈际交往效率显著下降,不得不减轻⼯作或改变⼯作,或只能部分⼯作,或某些社交场合不得不尽量避免,评分为2;重度社会功能受损害者完全不能⼯作学习,不得不休病假或退学,或某些必要的社会交往完全回避,评分为3 如果各项评分之和总分为3分,则认为还不够诊断为神经症;如果总分不⼩于6,则诊断为神经症;如果总分为45分为疑似神经症,进行相应的心理咨询。小于6分的情况皆为正常心理,稍后我们详细说明。典型的神经症有焦虑症,抑郁神经症,强迫症等。

 

异常心理说完了,我们再来看看正常心理有哪些,也就是我们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会是很正常的,不必过多在意或者进行相应的心理咨询。正常心理有疑似神经症(上面评分4-5分的)、严重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还有健康心理。其中疑似神经症我们就用神经症的判定标准,分数在4-5分。其次严重心理问题和一般心理问题属于正常心理的不健康心理状态。这两种状态都是常形心理冲突,不同点在于:

1)特点不同:一般心理问题是在现实生活、工作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下产生日常的内心冲突,是现实性的内心冲突,心理问题未泛化。严重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会更强烈,对人的威胁较大,日常生活中情绪反映强烈,心理问题出现泛化(痛苦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刺激引起,而且与最初刺激相类似、相关联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此类痛苦,比如:老公惹生气了,看见老公的任何家人都生气)。

2)持续时间不同:一般心理问题是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持续一个月,或不良情绪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缓解。严重心理问题从产生痛苦的情绪开始,痛苦情绪不间断持续两个月及以上,间断持续半年不能缓解。

3)影响不同:一般心理问题的不良情绪反应能够通过自己的理智情绪得到控制,个体能够维持自己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功能,不失常态。严重心理问题会让个体的生活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非专业方式不能缓解这种心理问题,个体的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可以进行自我认知、自我分析和自我判定了呢,是否正常有自我的感受,有他人的评价,还有可以依据的标准。综合来看,会有更客观的结果。

我正常吗,你觉的呢?

打开情说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