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孩子抑郁有很多原因,但根本原因是他们不能做自己,和底层的

马冬梅
孩子抑郁有很多原因,但根本原因是他们不能做自己,和底层的自我、自性失去了链接。 一个长期不能做自己的孩子,有两个特点: 一是恐惧特别多,各种害怕、担心,别人说什么,都不敢反抗。 二是思维刻板不灵活,没有质疑、批判能力。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大致也有两个: 一是来自父母的遗传,父母本身也是恐惧多、思维刻板。 二是来自父母的恐惧教育,有的父母只要孩子不听话,或者没达到自己标准,就打骂、指责、嘲讽孩子,或者吓唬孩子:你要是不听话,你要是考不好,就不能……,这样的教育会让孩子生活在恐惧里,时间久了,就形成胆小怕事、唯唯诺诺的性格。 一个长期不能做自己的孩子,会出现两个问题: 一是会压抑愤怒,导致孩子向内攻击自己,有的孩子会自残,有的孩子会生病,这些都是攻击自己的表现。 二是会抑郁。愤怒压抑得再深一点,最终结果就是没有了愤怒。 愤怒是一股火热的能量,它除了有破坏性之外,还包含着人对生命的热情、激情、热爱的成分,当我们剥夺了孩子愤怒的权力,他们的热情、激情、热爱的部分也随之消失,剩下的就是冷漠、麻木、抑郁。

5温暖
0回答
马晨昀
温暖了
#
相关回答
王润之
调整行为,改变下意识说“好”的行为(在对方提出让自己为难的请求时,可以延迟回答,给自己一个缓冲的时间,避免直接聚拒绝的尴尬,碰到死缠烂打型的,保持语气平和,若是有人一直忽略这种策略性的拒绝,你应该直接说出“不”,因为这种方式是在强迫你,并不是在请求,甚至是命令的意味,你要果断守住自己的底线,不要让这类人得寸进尺) 折中应对法:折中并不代表懦弱1 列出你的替代方案(缓冲、神圣的停顿,以此来让自己有充足的时间判断什么对自己是重要和必要的,从而调和不同的观点)2 对每种方案进行评估(每一种方案对应每一种结果,同时不要只考虑该方案会给对方带来什么影响,也要考虑自己的感受和处境,不要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取悦者)3 选定执行(经过了列出和筛选,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最好的去执行) 捍卫界限:理性、恰当的表达愤怒(很多时候特别是在人前,我们尽量压抑自己的愤怒情绪不让其爆发,可实际上,愤怒也是捍卫界限的一种方式,美心理学家雅克西拉尔说过:愤怒是内心不舒服的反应,是感到不公平和无法接受的挫折反应,作为一种情绪信号,饱含着你对自己界限捍卫,合理、适当的表达出愤怒,会让你更明确界限,同时在你成功的保护自己之后,愤怒也会烟消云散) 推荐一种“愤怒表达法”:第一,用具体的话描述自己的感受(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对方明确你的感受,这样的交流方式比直接破口大骂要有效果的多,也便于更快的解决问题);第二,不带威胁的说出自己的诉求(根本目的是让对方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妥,比如说:我希望你以后不要……)第三,给予对方发表意见的机会(在你表达完之后要给予对方时间或者你问出问题确认对方是否明白你的意思) 强化界限,拥有自己说了算的人生(界限的强化有助于提升自信心和勇气) 很多人都非常想拥有自己的界限,可是却没有坚定下去,这样做可能会获得暂时的收益:能获得虚假的安全感(可以依附于他人,可是毕竟是按照别人的意志来行动,时间久了就会想逃离,恶性循环);能够获得别人的帮助(不再为一切负责,但是时间久了便会觉得失去自由感);能够获得假象的温情(各种关系都会因为界限不清而得到缓和,获得各种关系的和谐,但是时间久了,新的问题又会暴露出来,会感到更多的烦恼) 好处:能够更清晰的认清自己身边的人,也是成长上的必经之路,更加自信、坦然、快乐,会吸引那些真正尊重和在乎你的人,保护自己,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幸福的自己,真实的自己。

彭充
“边缘人格障碍”有3大特征: 1,情绪波动性:通俗的话说就是“作”。 我们的情绪,从低潮到开心如果按0到10来分的话。 正常人的情绪状态在4~6。 乐观的人的情绪状态在5~7。 悲观一些的人的情绪状态一般在3~5。 有抑郁症,那就会在1~2。 有躁郁症的话,情绪就会白天在2,晚上在9。 边缘人格障碍的人就像是坐过山车,几乎每时每刻都会在0到10之间跳跃。无法预测,没有一点儿稳定性。 2,内在空虚性: 内在是空虚的,低自尊的,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也不理解自己,只有和自己所爱的人在一起,才感觉自己是完整的。一旦别人离开自己,马上就土崩瓦解,所以必须依附他人存在,否则就会被孤独感,空无的感觉和无聊的感觉所吞噬。 3,外在不确定性: 会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没有人会真正爱自己,注定会被人抛弃,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延缓别人的离开,但不顾一切地去这么做的时候,别人又会吓到,觉得这个人做事比较偏激,想要远离,这就进一步让这个人坚信,自己一定会被抛弃。 如果你或者伴侣在感情中有这三大特征,那多半就是“边缘人格障碍”;这种“障碍”的成因,就是一句话:失去了连续的稳定的成长环境。 比如有一个人跟我说,他父母常年在国外打工,小时候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他永远感觉自己是没有家的,所有的美好,都只是一瞬。他不知道接下来去的亲戚家会对他如何,所以他就特别讨厌一切的“不确定感”,在感情中,就不停地作。还有人跟我说,她从小就生活在父亲的情绪暴力下,父亲高兴的时候,会给她买吃的,夸奖她,给她讲故事;但瞬间,不知道因为什么父亲就会一脚把她踢飞。 无论是环境是不稳定的,还是父母的情绪是多变的,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生活在非常不稳定的,时好时坏的像碎片一样的养育环境中,这个孩子的自我就很难是统一的,情绪就很难是稳定的,对关系的预期就很难是正向的。 所以,对这样的人的建议就是:需要通过较长时间的心理咨询,形成一个“凝聚性的自我”,因为在心理咨询中能形成一个连续的稳定的关系。有了这样的体验以后,再去进入亲密关系,才不会被感情的风雨轻易打散。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