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为什么焦虑会让人"明知故犯"?】 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时

刘峰兵
【为什么焦虑会让人"明知故犯"?】 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时刻:明明知道担心的事情不会发生,却还是控制不住地心慌、反复纠结?这种"明知故犯"的焦虑,其实是大脑在和你玩"双重游戏"。 1. 情绪先于理性爆发 当焦虑来袭时,大脑的"情绪中心"会在0.02秒内启动全身警报,让你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而负责理性思考的"理性中心"需要0.6秒才能做出反应。这种时间差导致我们先被情绪淹没,再试图用理智说服自己,就像用小树枝去堵洪水。 2. 思维的三个陷阱 焦虑会悄悄扭曲我们的认知: - 放大危险:把1%的可能性想象成必然发生的灾难(比如担心飞机失事) - 灾难推演:从"迟到"联想到"被开除",再想到"露宿街头" - 过度关注:对身体的细微变化(如胸闷)或环境细节(如他人皱眉)异常敏感 这些思维误区会形成恶性循环,让焦虑越来越严重。 3. 越压抑越焦虑 心理学中有个"白熊效应":越想忘记某件事,反而记得越牢。当我们试图用理性压制焦虑时,反而会让它变得更顽固。就像用手按弹簧,越用力反弹得越高。

1温暖
0回答
张美林
温暖了
相关回答
赵莎莎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祛魅(学会祛魅,才能看清一个人的人格底色) 你是否曾经在某个人或某件事物面前,感到过一种莫名的敬畏或崇拜,仿佛它们具有超乎常人的力量或特质?这种感觉让我们愿意去看看那些被我们戴上光环的偶像或相信那些似乎不可思议的能力。然而,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做“祛魅”,它描述的正是我们如何逐渐打破这种迷思,用更加理性和科学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祛魅(Disenchantment)的概念起源于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理论,但它在心理学领域也有着自己的意义。在心理学上,祛魅指的是一种心理过程,即个体通过学习和经历,消除对某人、某事或某种观念的过度理想化,回归到现实的角度去理解和评价。这一过程可能伴随着幻想的破灭和情感的失落,但也往往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一步。 案例: 小李是一位狂热的追星族,他最喜欢的一位明星是流行音乐界的佼佼者。这位明星不仅才貌双全,而且在各种公开场合表现得温文尔雅、乐于助人,小李将他视为心中的绝对偶像。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小李通过社交媒体关注到了这位明星的一系列私生活丑闻,震惊之余,他开始反思自己对偶像的看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思考,小李意识到,媒体和粉丝文化的包装使得偶像的形象变得更加完美,而这种完美其实是一种假象。最终,小李从对偶像的盲目崇拜中抽身而出,开始更加理性地看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他自己。

郭红玲
郑周英在为《哈佛前1%的秘密(儿童版)》中说:“如果接收到消极信号,学生们学习时的记忆力会受到极大的损害。学生的注意力本应用在解决学习问题上,但接收到消极信号后,学生们的注意力却用来构筑心理防线。” 情绪的积压和发酵是个缓慢进行的过程,情绪带给我们的影响,很多时候是在非常秘密的发生变化,我们很难去发现这个变化过程。 心理学有一个著名的冰山理论的隐喻,意思是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水面上的冰山一角,只是表面的行为;水下的冰山才是不为人所知的心理需求。 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我们情绪的背后都隐藏着内心的真实需求。每种情绪都有对应的内心需求,如何发现隐藏在我们身体里的情绪呢? 在《情绪教养》这本书,作者给出了实用的方法,不良行为恰好传递给我们情绪的信号,这时候我们接纳情绪、用心倾听就显得尤为重要。 有效倾听,才能听出孩子情绪背后的需求。比如,当孩子说:“我的数学成绩很差劲。”实际上是想表达:“我学不好,我真的很难过。”“我不知道怎么做才能有所提高。”如果听懂孩子的需求,你就知道如何应对,而不是空洞的安慰和鼓励。 有效倾听需要我们在听孩子情绪表达时,不做任何评判,然后接纳孩子的情绪,理解孩子的感受,并与孩子一起解决问题。做到这几点才是真正的有效倾听,助理孩子形成高情商。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绘画、木偶戏、童话、情绪电影、电子游戏、情绪游戏等方式帮助孩子认识和感受情绪。 书中提到“弹钢琴的鸽子”特别印象深刻,即通过孩子优秀的某方面,将专注力放在积极的行为上,去撬动孩子对其它事物的兴趣和热情。然后逐次逼近,从而一天天接近目标。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