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瑞士著名分析心理学家荣格认为,“身体是内在灵魂的外在显现

陈倩
瑞士著名分析心理学家荣格认为,“身体是内在灵魂的外在显现”。人的心灵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有机体,它有三个层次: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意识是以个体为核心,能被个体感知的部分;个体潜意识是被压抑的、被遗忘的知觉、思想和情感;集体潜意识是心灵的最底层,通过遗传存在于心理机能和人脑结构中,是由本能和原型构成的。任何一个心理活动,都是三个层次里的内容,不同程度地被调动,相互作用完成的。所以,心灵原本就是一个立体的空间,但很多时候我们却把它活成了一条线、一个点。   从身心整合的总体理论出发,解读身体和心理之间的关系。当身体开始出现状况的时候,除了看病遵医嘱外,我们也可以尝试去觉知身体,和身体对话。当咳嗽时想一想:如果不咳嗽,我想说什么?是想少说话吗?当胃痛时想一想:如果不胃痛,我想说什么?是想得到某些人的关心吗?身体和心灵一体两面,唇齿相依。许多身体问题来自无法言说的心灵伤痛,许多心灵的痛楚会通过身体来释放和表达。我最重要的任务是带着你一起以开放的心态、尊重的态度开启我们的身心之旅。 正如武志红老师说的《身体知道答案》,身心是一体的。身体的疾病,65%-90%都与情绪有关。 压抑的情绪,都会在身体的不同部位显现出来。身体比头脑更诚实。链接身体,倾听身体语言。运用催眠技术,通过身体感觉,进入您的内心世界,看见您心里的伤,让疗愈自然而然的发生~~ dachshund dachshund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李艳红
家长如何管理情绪? 我在心理咨询中发现,好些父母很焦虑,焦虑的人容易坐不安,性格急躁,特别是妈妈,因为在大部份中国的家庭,父亲的角色缺失,妈妈承担了孩子大部份的抚养任务,作为一位母亲,我深知母亲的辛苦。人一旦压力大,容易焦虑,与人际关系中容易与他人起冲突,同时,你的孩子情绪容易波动,对他人评价偏向负面解读。希望父母在平常生活中学会简单、清晰、坚定而不带攻击的方式,向家人和孩子表达你的情绪和需要,不要用愤怒、指责、甚至人身攻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极端的方式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容易让孩子感到失败和愤怒,使孩子更加容易情绪失调,不妨尝试以下几步来管理你的情绪,让情绪得到更好的表达: 1、给自己几分钟去体会当下自己内心的感觉,是愤怒、害怕、无助还是其他; 2、当你清楚自己此刻的情绪时,去想一想是孩子当下的哪些具体的行为引发了你的情绪; 3、试着把你的情绪看作一个物体,先放在一边,去思考你此刻究竟希望孩子怎么做; 4、想一想,如何用最简单明了的句子把你的期望告诉孩子; 做几次深呼吸,如果你不确定你现在的表情看上去是怎样的,可以找一面镜子先看看自己,对着镜子做一个自我调整,调整自己的表情和情绪,而后用不快不慢的语速、适当的音量、简洁的句子把你刚才想表达的期待告诉孩子,请记住,你讲话的态度本身往往比你讲话的内容更具有影响力;

李春娣
理性的人,生活中是不是不会产生任何负面情绪? 这怎么可能嘛! 没有情绪的人,岂不是成了 AI ? 我发现,许多人特别容易产生这么一个误区:把「掌控情绪」跟「抑制情绪」等同起来,认为一个人掌控情绪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抑制」产生的任何情绪。 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能够在情绪冒头的时候把它立刻「掐灭」,不让它继续生长。然后,若无其事地继续说话、行动、工作、生活…… 因此,许多人锻炼情绪掌控能力的做法,就是尝试去抑制和扑灭自己的情绪: 不高兴了,要努力让自己「不要沮丧」; 生气了,要努力让自己「不要生气」; 焦虑了,要努力让自己「不要焦虑」…… 这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真正的掌控情绪,并不是强行抑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不产生任何情绪,而是能够良好地接受它、包容它、对待它。 不是去抑制它们,而是去感受它们,观察它们,跟它们保持距离,然后让它们自然而然地消散。 具体来说:我可能会担忧,可能会焦虑,可能会有压力,可能会生气,可能会烦恼,可能会失落和沮丧……这些感受都可能会产生,然后呢?然后就没有了。 我会在脑海中跟这些感受打个招呼,说:喔,你又来了,今天来晚了呀,到后面排队去吧。 然后就不去理睬它,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于是,用不了几分钟,这些感受就消散了。就像它们来的时候一样:突如其来地来,悄无声息地走。

华燕
在印度,你会看到一件很神奇的事,一头能轻松举起10个人的大象,竟然会被一根小小的锁链给拴住——这是驯象人的古老方法。他们在大象还小的时候,就用一条小小的铁链把它拴在柱子上。由于力量太小,小象拼尽全力也没办法挣脱,反复几次之后,渐渐就不挣扎了。若干年后,虽然小象已经长成一头强壮的大象,力气虽足以挣脱绳索,但它已没有了挣脱的动力,也就一辈子拴在一根小小的铁链上了。即便身体长大了,但大象内心里,住着的依然还是那头无法挣脱锁链的小象。 这种生物本能中的惯性,其实就是原生家庭、童年创伤的由来——我们的家庭、成长环境,就是我们的“驯象人”,以至于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住着一个未曾长大、未曾被安抚好的小孩。 孩子就像一只洁净的玻璃杯,拿过它的人会在上面留下手印。有些父母把杯子弄脏,有些父母把杯子弄裂,还有少数父母将孩子的童年摧毁成不可收拾的碎片。”这意味着,童年创伤,或多或少都不可避免。 每个人内在的小孩不同。有些人独处能力很强,但性格比较孤僻,容易自己胡思乱想、往极端的方向思考,这其实是孤独小孩;有些人自我保护意识很强,不容易相信别人,多疑且敏感,本能地怀疑一切,这应该是戒备小孩;有些人工作狂,物质欲很强,但往往不容易满足,自我自负而忽略他人感受,这是贫穷小孩…… 很多人会试图把内在的小孩托管给他人,去找寻丢失的那部分东西——讨好的小孩,会找强势的人;安全感弱的小孩,会找一个母亲/父亲的角色;孤独的小孩,会找一个能逗自己开心的人...... 但你最终发现,每个人都有需要自我疗愈的地方,当对方退行到一个孩子的状态时,一个孩子是无法给另外一个孩子做父母的。最好的疗愈方式,是扒开我们作为成年人厚厚的保护套,去找到自己的内在小孩,与它和解、拥抱,再穿上外衣继续前行。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