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弗洛伊德发明的心理治疗,每次50~60分钟,总次数事先约

李素蓉
弗洛伊德发明的心理治疗,每次50~60分钟,总次数事先约好。这是一种可以终止的关系,可以恰当的“压迫”身处其中的人遵守基本的人际规则,并且有成长的紧迫感。

0温暖
0回答
#
相关回答
李娟丽
王雪苹
我的咨询室里常常会遇到这么一类人:他们大多在65-85年之间出生,他们的人生经历和价值观也大致相似。他们出生于经济贫穷和文化匮乏的年代,但是通过升学、职业上的精进、下海、出国留学等方式改变了生活面貌,对将来会更好充满信心。我将他们归类为“第一代城市中产阶级”。 这些65-85年生人已到中年或者接近老年,却始终有一个比学业和事业更难啃的骨头,那就是如何与下一代交流和相处。 他们觉得自己受过教育,有不错的事业,是社会的中梁砥柱,不免以为自己与后代的沟通交流应该不会比自己与观念“保守”的上一辈人更难。但是从他们孩子的青春期开始,亲子关系就变得非常坎坷。他们与孩子们的关系,甚至还不如他们与他们自己父母的关系。 ​他们很多是“小镇做题家”,这倒不是说他们都是在小镇上长大的。即便他们是大城市的原住民,他们所受教育的应试色彩,比小镇上的学校还有过之而无不及。至于在大城市所接触到的那些在小城镇里接触不多的东西,也并没有使他们多么的与众不同——因为考分及社会地位的成功与否,往往是他们自尊的核心。在他们成长的年代,整个国家都有一种小镇气质。 他们的上一辈人往往持有典型的传统社会的价值观,所以,在他们自己的童年和青春期,“小镇做题家”面临的是上一辈人的传统的规训式教育。在学校里他们接受工业文明的教育和培训,这两者并没有太大的矛盾。他们的父母是支持他们好好读书的,因为这意味着一条不错的生存出路。 由于他们的父母对这种教育的实际情况所知不多,反而没那么焦虑,往往抱着“能把书读好就给予支持,不愿意读也就作罢”的佛系心态。传统社会规训式教育培养的相对顺从的性格,与应试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基本上合拍,这种“一拍即合”,在彼时够得上一种生存优势。 ​及至“小镇做题家”成为中产阶级、有了孩子以后,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极端焦虑——这与他们的父母辈的佛系态度大相径庭。 他们是从题海里一路杀出重围的,非常希望儿女通过相同的路径,并且走得更加“辉煌”。“小镇做题家”成了第一代城市中产阶级之后,又成了第一代“直升机父母”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