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当你教育孩子时感到痛苦,那一定是用错了方法。好的教育,从
郭玫
当你教育孩子时感到痛苦,那一定是用错了方法。好的教育,从不是硬碰硬,而是以人性的方式去开发孩子的人性。当我们在亲子教育中有困顿时,不妨尝试使用顺应人性的心理效应,四两拨千斤,轻巧地让良好教育效果与和睦的亲子关系并存。早安,朋友!
0温暖
0回答
#
一句话描述你现在的心情
相关回答
宗阳
生活中,你是否有时也会陷入“精神内耗”?不必因此责怪自己,也不必苛求自己立刻改变。只要能向前一小步、改变一点点,就值得给自己一个大大的赞。 当你意识到自己又在因为一些小事“内耗”时,立刻停下脑子里的消极想法,这就是一种进步。内心充满负面的想法时,试着找朋友倾诉、听一些喜欢的音乐,转移注意力,这也是进步。 新的一年,希望你能不“内耗”,学会释怀。试着坦诚地说出自己的顾虑,试着大胆真诚地表达自己,试着走出自己的舒适圈,试着鼓起勇气挑战自己……向前一小步,再一小步,你会发现自己已经慢慢远离了“精神内耗”。
刘淑珍
改变的本质是创造新经验,并通过强化把新经验转化成新的习惯.
这看似简单,在现实生活中却很难做到.
为什么呢?因为旧经验太过牢固.旧经验根深蒂固的最重要的心理机制是-心理舒适区.
真正的心理舒适区,不是指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固有方式.
只有改变应对方式,才是真正走出了心理舒适区.
那晓旭
珍爱的丧失可以成为遗憾,而需要让其不至于成为灾难
周庆红
哀悼的过程好像既曲折又反复。然而,每一次从否认走向接纳,我们都会发现自己对人生和自我的认识比上一次更加清晰和明朗,就像是我们在通过哀悼不断地撕开一层又一层原生家庭之伤给我们蒙上的迷雾一样。尽管原生家庭之伤的记忆会永远在那里,但是随着哀悼的不断进行,它会越来越少地影响我们现在的生活、工作、情感和人际交往。我们会感到自己一点一点地从过去的泥潭中走出来,一点一点地重新掌握现在的生活。当回头去看走过的愈合之路时,我们会为自己感到从未有过的骄傲和自豪。
于萍
王金荣
自然是谁的需求,谁去满足,我们需要对自己的需求负责。 妻子因为要擦玻璃,找不到开纱窗的钥匙,想要得到丈夫的帮忙和支持(一起想办法、找钥匙),因丈夫的漫不经心,全口否定回应(擦那干啥,别找了,打不开,快别擦了,找不到,擦玻璃危险等等言语),刺伤了妻子的感受,而引发了争吵“大战”。 听到这样的故事,每个人的占位可能就有所不同了吧,有人觉得,既是夫妻,那么家务也理应共担,就像戏曲里唱的一样“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做好家庭工作分工,相互扶持才好。 只是这样的分工是基于爱、尊重、支持,也有着自愿原则为前提。前提不在,仅看到了自己的需求,仅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不去看对方的需求,那么这期待的背后,就变成很复杂的情感,比如,“对方否定我(攻击我),对方是坏蛋,对方不理解我,对方不支持,对对方失望,对对方无可奈何等等”,有了这些想法在背后运作,妻子自然会感觉很委屈,很愤怒,一场简单的需要帮忙的需求,就会衍生出诸多思绪,最后引发大战。 那该怎么办呢?停一停,看一看期待变背后是谁的需求未被满足,为了满足这样的需求,该想些什么办法?如果前提条件缺一不可,那么又该如何让这些条件搭建成熟,让“你耕田。我织布”变得水到渠成。 最容易推动的“动力”是什么呢?是肯定和鼓励,那么又该怎样去肯定和鼓励呢?(下节继续)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