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伤痛之外,还有其他的人生 问题之外,还有其他的人生
郭佳丽
伤痛之外,还有其他的人生 问题之外,还有其他的人生
0温暖
0回答
#
抑郁求助
相关回答
王义丽
神庙箴言确实真实
郭玉玲
如果人生的选择都这么简单,每一个选择上面都有标价,我们可以根据标价知道走哪条路是对的,那么人生就没有烦恼了。但人生不是这样,人生的选择的道路没有标价,没有可通约的单位,这是我们人生选择的本质。
杨飞
人活到极致,是朴素;心悟到极致,是平和;不扰世事,不惊岁月。
胡星星
早上醒来,推开窗扑面而来的阳光,洒在身上,海水碧蓝、微风徐徐,我身体前倾闭着眼,任清风拂面,听着妙曼的音乐,幸福的有点恍惚 猝不及防,脑海里蹦出一个问题:什么才是“人性的完美境界”? 远处的海鸥飞来飞去,面对如此深邃的话题,于我,则是一片迷茫 莫非是马可·奥勒留《沉思录》中写到的:“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来过,永不慌乱,从不冷漠,也永不装腔作势——这便是人性的完美境界。” 我不知道。 我本是喜欢哲学思辨的,但最近痴迷于心理学的缘故,发现心理学与哲学的交相呼应,用融合而不是学科界限去感悟,哲学与心理学打通的愉悦令人更欢喜。 哲学与心理学相遇、相容的时候,不在于如何理解心理学,而在于因哲学熏陶,思想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更具开放的心境 如此,若能用心理解其内在的力量,我们是不是也会臻至“人性的完美境界”。
刘金晶
挺久之前,我发布了一篇文章,大概2k多字左右。 前几天,收到有人发私信问我,这篇文章是不是没写完,觉得写的挺不错的。 因为文章是复制粘贴过去的,所以我想是不是粘丢了一部分,于是把段落对了一下,发现没问题。 但对方又坚持问了一次,还挺认真的,我也有些狐疑,于是又仔细的把文章看了一遍。这一遍就看出了一点问题来了,论述的第二部分是有些仓促的,过渡得有些生硬,可能不是专门学心理的人,论述的转折就不是很连贯,有些断续的感觉。 看出来了之后,我就回应说,文章是当时听课有感触一时兴起写的,有点久了。虽然也问了对方感觉哪里有断点的感觉,的确也是想从读者的角度得到些反馈,但本心来说,并没有根据反馈很快就去修改的想法。 没想到过了一阵子之后,对方说看到完整的文章了,是软件和手机型号之间有不兼容的地方,显示不全。 这一下,真是出乎我意料了。找了好半天文章本身的问题,原来不是没写完整,而且真的没看到完整的。 这一次,又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的内归因倾向。 归因方式是人们在面对问题找原因时的一种思维方式,从自身内在找原因就是内归因,从外界外在找原因就是外归因。 这两种方式没有完全的好或不好,都有适用的场合。有句话说,天底下的事就三类,我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爷的事。 如果真是自己的事,那么内归因就是合适的,叫勇于承担责任,否则,是别人的事、老天爷的事还内归因到自己头上的话,就叫过度承担、自疚自罪了。 反之,明明是自己的事,还外归因到别人头上、老天爷头上,那就推诿、不负责任。而别人的事、老天爷的事,的确外归因就是合适的,那叫有边界、各自为自己负责,和接纳现实。 所以,归因方式无所谓好坏,最佳的方式是,能够根据具体事情的实际情况去选择符合的归因方式。 但一般人们都没有那么极端到只是外归因或只是内归因,只是根据人们的性格秉性会显示出偏向某一方的倾向。有人倾向于内归因,就会事情来了先看自己能做点什么、是不是自己这边的原因。而有人就会倾向于啥事都先把自己撇干净了再说。 那成长的方向,自然是向着趋于中庸的方式去啦。内归因倾向的,可以试着首先去找找别人的原因、客观的原因,再回到自身,而外归因倾向的,则可以首先看看自己对事情有什么样的影响,再去看外面。
那晓旭
生活就是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扰和难题,各有各的苦恼。时间在流逝,年龄在增长,我们的人生阅历也在不断丰富。不得不承认,时间改变了很多人和事,它能抚平心灵的伤痛。我们会沉淀过去的经历,重新审视自己,也会更加了解别人!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