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被情感忽视的孩子长大后总感觉在自我感知中有一个情感空洞,

胡星星
被情感忽视的孩子长大后总感觉在自我感知中有一个情感空洞,缺乏对自己的爱,也缺少在情感上与他人共鸣的能力。

1温暖
1回答
花式作死冠军
温暖了
#
相关回答
田小满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父母对孩子经常颐指气使,就会形成一种言语行为上的“习惯性粗暴”。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孩子身心带来的伤害,给亲子关系中埋下隐患,或者意识到了却没有改变的勇气。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骂一顿或打一顿,孩子没有能力反抗,其实这和恃强凌弱没有本质区别。对孩子习惯性粗暴的父母大都是不能很好控制和管理自己情绪的人,育儿过程中遇到各样问题或挫折时,他们的心智水平和心理能量不足以应对问题,要么选择逃避,要么选择爆发,把孩子当成恶劣情绪的牺牲品。 不少对待孩子粗暴的父母,自己在原生家庭也同样被粗暴对待。成为父母后,就从受害者变成加害者,将这种方式复制到自己的亲子关系中,还理所当然地认为:“我的父母就是这样做的,我就是这样长大的!” 现实生活的压力无处不在,有的父母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又没有学会用合适的方法或途径来释放压力,回到家一看到孩子有什么不顺眼,就马上找到一个宣泄的出口,孩子变成了可怜的“替罪羊”。打骂孩子暂时不用付出什么代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心情不好了就拿孩子出气,变成习惯性粗暴。但出来混总是要还的,父母这种自私、冲动的行为对孩子身心和亲子关系造成的伤害是深远的。 某种行为成为习惯,的确不容易马上改变,但只要父母意识到了粗暴态度对孩子带来的伤害,也不愿意被这种不良习惯所控制甚至代代相传,改变就有了动力和契机。 当父母忍不住要对孩子恶语相向甚至棍棒伺候的时候,请给自己几秒钟的暂停时间,把孩子想像成童年的自己,回忆一下自己被粗暴对待时的痛苦感受,看见自己内心那个曾经可怜无助的内在小孩。有了这样的反观和觉察,父母才能深深领悟: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温柔以待。

蒋蓉
人间清醒

冯二玲
第550天 从《扁鹊见蔡桓公》说开去 《扁鹊见蔡桓公》是韩非的一篇关于病人和医生的短文。里面隐含的道理发人深省。对比我们的家庭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 老师:您教育孩子的方式不科学,不改将害了孩子! 家长:我父母就是这么教育我的。 老师:您需要来我们的父母课堂学习,不然您跟不上孩子的成长! 家长:这还用学习?不听话打就完了!再说了,我很忙,没空! 老师:您要改变自己对孩子的沟通方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然孩子会出问题的。 家长:我控制不住自己,主要是孩子太不听话了,气死我了! 老师:来学习吧,再不来真的就晚了! 家长:我没时间也没钱,不要骚扰我! ······ 家长:老师,我孩子不上学,离家出走了!求求你救救孩子吧! 老师:晚了,我现在已经爱莫能助了! 附:扁鹊见蔡桓公原文 作者:韩非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