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婚姻家庭的本质是什么? 从自然属性---人性的需要上看:

那晓旭
婚姻家庭的本质是什么? 从自然属性---人性的需要上看: 一、性生活的满足,安全、稳定的性生活。 二、依恋的社交满足,长久的相互依恋,相依为命。 三、爱的需要,发自内心的接纳、理解、尊重,传递温暖、欣赏、喜悦等积极正面的感受和力量。 从社会属性---人的社会需要上看, 一:生育合作社,共同繁衍、哺育下一代。 二:经济共同体,共同创造、经营、管理、使用家庭物质和资产。 三、以两性需要为基础,构架一个稳定的、可信赖的基本社会单元,相互理解、支持、照顾和彼此的成就。 当夫妻双方通过充分的心灵成长以后,面对情感上的成熟和唤醒真实的自我时,你的伴侣就变为: 一、一面镜子,照见真实的内在的自己,尤其是让你看见引发你关注的不舒服感。 二、一名老师,在你探索自我时,磨炼、激励、启发和成就你。 三、一个“玩伴”,开启并陪伴你一段生命的旅程。 综上,无论你停留在那个层面上去看待和经营婚姻家庭,都不能缺少爱!

2温暖
2回答
孙九毛
温暖了
评论
爱是一切的根源

akkzqkqm
3年前
老师 开始哇

相关回答
朱丽娜
1.不要期待速战速决 极少有问题通过一次咨询就可以解决。最开始的几次咨询,你的咨询师将会与你评估心理咨询对你是否会有帮助,以及哪种心理咨询会对你有所帮助。咨询师会请你说说你的求助动机,以及医学病史、社会经历、家庭家族史等等,以便更好地了解你。 2.多数情况下,心理咨询过程并不那么轻松 心理咨询是一项任务,需要你认真审视你自己。这个过程你的咨询师会与你通力合作。你将会更好地觉察哪些原因导致了你现在的问题,你也会理解你当前的模式是如何让你感觉良好,又是如何让你感觉不太好的。你们也会实践一些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解释机制以及应对策略。在这个过程中,你的状态在改善之前可能会变得更糟。 3.和咨询师聊天与和朋友聊天不一样 咨访关系和其他的关系不同。它不是彼此互惠的,不是“双行道”。你可能会与你的咨询师分享一些私密的细节,而对方可能不会做出回应。这并不代表咨询师苛刻或隐瞒,它也不意味着咨询师不信任或不喜欢你。相反,你的咨询师对于是否要和你分享个人信息,保持节制,是为了将注意力集中于你,以及你的目标上。 4.你的咨询师通常不会告诉你该怎么做 因为在你做出选择后,你的咨询师不会直接承担你选择的后果,所以咨询师会避免给出明显的指导。Ta不会告诉你要去做什么,而是会问你一些问题,帮助你澄清你真正想做什么及背后的原因。 5.不要期待一次就找到最适合的咨询师 尽管咨访关系有其特殊性,但它和其他的关系也有一些相似性,也是两个人逐渐走到一起的过程。你对自己当前的问题有自己的理解,你也对咨询目标有自己的看法。而你的咨询师以自己独特的治疗方式、临床经验和性格欢迎你。你可能无法在找到第一个咨询师就感到匹配,你可能需要不止一次的咨询来看看你们是否匹配。你可能需要见不止一个咨询师,进行数次咨询,然后你才能找到那个“对”的咨询师。

刘金晶
挺久之前,我发布了一篇文章,大概2k多字左右。 前几天,收到有人发私信问我,这篇文章是不是没写完,觉得写的挺不错的。 因为文章是复制粘贴过去的,所以我想是不是粘丢了一部分,于是把段落对了一下,发现没问题。 但对方又坚持问了一次,还挺认真的,我也有些狐疑,于是又仔细的把文章看了一遍。这一遍就看出了一点问题来了,论述的第二部分是有些仓促的,过渡得有些生硬,可能不是专门学心理的人,论述的转折就不是很连贯,有些断续的感觉。 看出来了之后,我就回应说,文章是当时听课有感触一时兴起写的,有点久了。虽然也问了对方感觉哪里有断点的感觉,的确也是想从读者的角度得到些反馈,但本心来说,并没有根据反馈很快就去修改的想法。 没想到过了一阵子之后,对方说看到完整的文章了,是软件和手机型号之间有不兼容的地方,显示不全。 这一下,真是出乎我意料了。找了好半天文章本身的问题,原来不是没写完整,而且真的没看到完整的。 这一次,又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的内归因倾向。 归因方式是人们在面对问题找原因时的一种思维方式,从自身内在找原因就是内归因,从外界外在找原因就是外归因。 这两种方式没有完全的好或不好,都有适用的场合。有句话说,天底下的事就三类,我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爷的事。 如果真是自己的事,那么内归因就是合适的,叫勇于承担责任,否则,是别人的事、老天爷的事还内归因到自己头上的话,就叫过度承担、自疚自罪了。 反之,明明是自己的事,还外归因到别人头上、老天爷头上,那就推诿、不负责任。而别人的事、老天爷的事,的确外归因就是合适的,那叫有边界、各自为自己负责,和接纳现实。 所以,归因方式无所谓好坏,最佳的方式是,能够根据具体事情的实际情况去选择符合的归因方式。 但一般人们都没有那么极端到只是外归因或只是内归因,只是根据人们的性格秉性会显示出偏向某一方的倾向。有人倾向于内归因,就会事情来了先看自己能做点什么、是不是自己这边的原因。而有人就会倾向于啥事都先把自己撇干净了再说。 那成长的方向,自然是向着趋于中庸的方式去啦。内归因倾向的,可以试着首先去找找别人的原因、客观的原因,再回到自身,而外归因倾向的,则可以首先看看自己对事情有什么样的影响,再去看外面。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