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

王义丽
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原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的仅有个零了。我以为凡人必须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活便成沙漠,要他何用? 中国人见面最喜欢用的一句话:“近来做何消遣?”这句话我听着便讨厌。话里的意思,好像生活得不耐烦了,几十年日子没有法子过,勉强找些事情来消他遣他。一个人若生活于这种状态之下,我劝他不如早日投海。我觉得天下万事万物都有趣味,我只嫌二十四点钟不能扩充到四十八点,不够我享用。我一年到头不肯歇息。问我忙什么,忙的是我的趣味,我以为这便是人生最合理的生活,我常常想动员别人也学我这样生活。 凡属趣味,我一概都承认他是好的。但怎么才算趣味?不能不下一个注脚。我说:“凡一件事做下去不会生出和趣味相反的结果的,这件事便可以为趣味的主体。”赌钱有趣味吗?输了,怎么样?吃酒,有趣味吗?病了,怎么样?做官,有趣味吗?没有官做的时候,怎么样……诸如此类,虽然在短时间内像有趣味,结果会闹到俗语说的“没趣一齐来”,所以我们不能承认他是趣味。 凡趣味的性质,总是以趣味始,以趣味终。所以能为趣味之主体者,莫如下面的几项:一、劳作,二、游戏,三、艺术,四、学问。诸君听我这段话,切勿误会:以为我用道德观念来选择趣味。我不问德不德,只问趣不趣。我并不是因为赌钱不道德才排斥赌钱,因为赌钱的本质会闹到没趣,闹到没趣便破坏了我的趣味主义,所以排斥赌钱。我并不是因为学问是道德才提倡学问,因为学问的本质,能够以趣味始,以趣味终,最合于我的趣味主义条件,所以提倡学问。 待续...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刘云清
张梅玲老师 我认为,终身学习包括两个要素:知行合一和元认知。 首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们要将学习到的理论和知识付诸实践,给予知识以实际意义。 其次,我们要运用元认知的策略学习,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效果。批判性思维是很重要的能力,比如,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许多专家的书都会带来启发,都很有道理,但是,针对每一本书中提到的论点,我们都要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位专家会有这样的结论?有没有可以补充的地方?有没有值得质疑的观点?这种学习方式可能会比较缓慢,但是当批判性思维形成习惯,认知框架被不断填充,学习的效率也会随之增加。 根据我自己的体会,泛读是非常容易的。只吸纳书中的一些,甚至一个观点,都可以带来提升。比如我所分享的终身成长观点,固定型和成长型思维模型,正是从书中得来。 周总理说,活到老学到老,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的新事物太多,受生理因素等影响,一些东西确实难以看懂。比如,脑科学从原有的对于左右半球、性别差异的认知,发展到了出现脑区,引入了脑成像技术,并运用到心理学领域;医学手术从大切口转为微创手术;金融业也在发展,发行数字货币代替原有的纸币交易。此时就需要我们进行选择,将读过三倍还不懂的东西放弃,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能做的,会做的事情上。比如,我最近在读一本名为《大数据在心理学上应用》的书,我本人对于学习理科的天资不高,看不懂关于大数据的理论,所以我选择了放弃。不能理解,不能运用的知识是无用的。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