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很多人的亲密关系可能都会遇到这种时刻,不爱了,又离不开,

史冬英
很多人的亲密关系可能都会遇到这种时刻,不爱了,又离不开,亲密关系如同鸡肋,进退两难。 有没有什么办法去破解呢?有,那就是去爱。 事实上,爱既可以是一种情感状态,还可以是一种行动,当你去爱的时候,就可能会产生爱的感觉。 举个例子,你虽然开始可能并不是太喜欢一个人(当然也不能很讨厌),但如果因为某种原因,你不得不对她好,为她付出,那么付出得多了,你就会觉得她也挺好的。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可能与人的认知协调有关,你的行为会让大脑产生某种认知,而这样的认知必须能够解释得通,否则人就会冲突,并无意识地调整认知,以达到协调。就像上面的例子,如果你不断地付出,然后又认为自己不爱对方,那么大脑将出现冲突,这会让人非常难受,于是大脑就会自动协调,让你感觉你是爱对方的,这样,你们付出就说得通了。

2温暖
0回答
尤四海
温暖了
相关回答
朱丽娜
家庭心理学家、家庭系统治疗的奠基者Murray Bowen提出了自我分化这个概念,指的是一种能够分辨感受和事实、情绪和理智,并将自我独立于他人之外的能力。自我分化决定了一个人是否有清晰的自我感,以及能够在外界压力下坚持自我。 高度自我分化的人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能够看清他人对自己的影响,不会把别人的感受当做自己的感受、按照他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不会仅仅因为他人不满意就改变自己的选择。相反,低自我分化的人在关系中常常出现两种极端的情况: 一个极端是“情感融合”,与重要他人(如父母、伴侣)过度纠缠。在这种状态下,在关系中没有边界,情绪无时无刻受到他人的影响。为了能保持“融合”的状态,人们往往会不敢提出和对方不同的看法,依靠取悦对方来保持一致,或者强迫他人和自己保持一致。 根据知乎提问的这位女生的描述,她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就很接近这种双方都低自我分化的情感融合。 我们需要警惕的是低自我分化的另一个极端:“情感隔离”,即回避与对方建立联结的刻意疏离状态。 为家庭关系的过度纠缠而痛苦的人也可能会走向这个极端,决定「远离」消耗着自己的父母,否认家庭和亲密关系的重要性,甚至会由于害怕在关系中被吞噬而进一步逃避与其他人的联结,以实现一种“伪独立”的状态。 这种被迫的「远离」不仅在亲密的家庭关系中非常困难,也很可能会在“靠近or远离”的挣扎下让双方的矛盾激化,陷入更深的纠缠。 有时候表面上看起来逃离了原生家庭,与父母不再联系,但那些被伤害的经验仍然存在于头脑中,以各种方式微妙地影响着余生的重大人生决策。 相比简单粗暴的「远离」,实现真正的自我分化才是更加有益的。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