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一般而言,“被偏爱”是指相较于其他人,你成为了某个人的“

张丽坤
一般而言,“被偏爱”是指相较于其他人,你成为了某个人的“例外”,他为你投注了更多的精力,让你感觉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被无条件关注和支持的。 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过类似的经历,于是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偏爱”时,会产生了两层核心感受: ① 我不配:大剂量的、倾斜于她的爱,激活了她的创伤,一方面感觉自己不配拥有,一方面又认为这种爱很“虚假”,害怕一旦对方发现自己“一无是处”,就会撤回所有。 ② 我害怕:出于对陌生经历的恐惧,这种颠覆性的体验不是惊喜,而是惊吓,在某种程度上超出了情感和认知的双重承受范围。 “谈条件的爱情,对我来说更踏实一些,碰上一个什么都不图,只想对我好的,更多是担忧。” “被偏爱”是一种珍贵的经历,大部分人是从家庭获得最初的体验。 父母的爱本就是一种天然的偏爱:不需要其他任何原因,也不需要附加任何条件,仅仅因为你是你,你是我的孩子,我就会爱你。 能得到这种“偏爱”的幸运儿总是少数,大部分人都是在“爱恨参半”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父母给予爱的强度、纯度和力度可能都有限,也因此各自带着大大小小的创伤。 除了对自己的状态保持觉察,学会敞开和自我支持之外,好的办法是找到一个稳定的客体,被好好的“偏爱”一次,这是重塑自我的重要因素,因为只有真实发生的体验才能被内化。 但是这样好的客体关系并非每次都能遇见,可遇而不可求。 如果人生中很难遇到这样的客体,那并不意味着希望破灭;从自我觉察、自我关爱开始,让“成年的我”给予“童年的我”更多偏爱,成为自尊、自爱、自信的“我”……

2温暖
0回答
朱艳秋
温暖了
#
相关回答
冯二玲
第609天 知识和教养不是孪生关系   2017年中秋节,陕西科技大学校园内,环卫工人正在园内做垃圾清运工作。一位由科技大学从国外聘请回来的葛教授,因为出行的轿车被清运车挡了道,他连按喇叭催促,让环卫工人把清运车先挪开。男环卫工说马上就弄完了,让他稍等5分钟。葛教授一听火冒三丈,嘴里多有不敬之词。环卫工也没惯着他,还了几句嘴。这下可惹恼了葛教授,他拉开车门冲上前去,对男环卫工拳脚相加,女环卫工见状过来拉架,也被葛教授打得鼻青脸肿。轿车上的一名女士也下来推搡女环卫工,口气嚣张地说:“让我等,我挣多少钱,你挣多少钱,你挡着我挣钱了,知道不!”有目击者实在看不下去,当即报了警。   警察赶到之后,葛教授还理直气壮地说:“是他让我打的。”意思是这位环卫工人犯贱,自己讨打,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打人者打了人还振振有词,把他的文化大道理拿来为自己辩驳,周围的人都对他投来鄙夷的目光,一片谴责之声。众目睽睽下,葛教授颜面扫地,灰溜溜地驾车跑了。虽然事后迫于舆论压力,他在社交媒体上公开道了歉,也承担了环卫工人的全部医疗费用,但网友还是把他的私生活翻了个底朝天。   一个农村娃寒窗苦读几十载到博士,脑子里装满了知识,却欠缺良好的修养,用武力相加于环卫工人,实在让人大跌眼镜,知识不等于文明,这话的确不假。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说:“受过教育的人不一定有教养,有教养的人不一定受过教育。”这话有道理。是否有教养还真不能和受教育的程度画等号,有人不是输在知识储备上,而是输在是否有教养的问题上。   我外婆是农村人,没文化。但外婆很讲究,身上穿的蓝布衫子总是那样干净,脚上的布鞋边不曾沾过泥土,外婆笑的时候总是爱用手掩嘴,怕露出残缺的牙。外婆说:“自己就要自觉,这是做人最起码的规矩。”外婆做人“最起码的规矩”挺多的,每次我妈把她接来和我们住一阵儿,她总是推三阻四,说大家都忙,还要照顾她,不能给大家添麻烦,即便是勉强来了,她也住不了几天,临走还要一个劲地道谢。我总拿这个笑话她,自个女儿家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呗,整得那样客套。外婆却不这样认为,她有她的做人处世原则,有时你觉得她说得还挺在理,她的理不是来自课堂上的教育,都来源于她实实在在的生活。小时候我觉得外婆的道理听多了有些让人烦,长大后才发现,外婆的这些规矩和道理,在我身上不知不觉起了效应,不仅我自己处世的时候有她的影子,我的孩子们在遵守规矩方面,比我过之而无不及。   毕淑敏说:“教养是一些习惯的总和,从某程度来说,它不活在我们的皮肤里,而是繁衍在我们的骨髓里。”我深以为然。用受教育程度或一个人的知识储备量来衡量一个人的教养,的确是不合适的,知识和教养有关系,但没有必然的联系,也谈不上所谓的孪生关系,毕竟,这世上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很多,但知识再多文化再深厚,却不一定能蕴育出良好的教养和文明。

和钰蓉
不要把“心理阴影”“心理创伤”这些词汇所代表的语境看得太重了、太玄了、太不可战胜了。 其实背后的原理特别简单,当初经历了什么事情,大脑受到了强烈的生物电流的刺激,然后长出了相应的神经链接,其实就是大脑的一种神经回路。 这种大脑神经回路一旦长成,就不可能再被消除,但人可以主动去疏导这些负面的神经回路,让自己的思维和情感,不再去走这条神经回路。 这其实跟人类在城市中建设立交桥来疏导交通同理,这之间的区别很像经常发生阻塞的老路,与一个现代化的,立体的交通枢纽之间的区别。 人可以通过新的行为模式不断地产生电物电流,不断地去刺激自己的大脑,让大脑生长出更丰富的大脑神经通路,在过去的那条“心理阴影”的大脑回路的基础上,搭建起四通八达的立交桥,让信息和能量在大脑里流动的时候不再受阻。 这正是那些“心智通透”的人,很少产生负面情绪的生理性原理。 一个交通通畅的城市,才能充满活力;一个心智通透的人,才能充满了生命力。两者同理,阻塞是消耗模式,通透,才是成长模式。 要让自己“通透”,大脑里不再是“一根筋”,就得去扩展自己的认知,在认知的基础上去更新自己的行为模式,通过学习去丰富自己的日常生活,通过丰富多彩的,身心都能参与的日常生活行为,来丰富自己的大脑意识,丰富的意识就是丰富的大脑神经回路。 事实上,越是有心理问题的人,越应该去丰富自己的日常生活,越应该去学习和运动,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都流动起来,而不是被阻挡在原地一动不动。 电影《阿甘正传》所讲述的,背后也正是这样的生理性原理。 大脑里长有立交桥的人,看待自己和看待世界就会拥有更丰富的视角,看见的内容也更接近于生命的本质,自然可以消除一切的认知障碍和人格缺陷,消除一切的心理问题,让人从源头上获得治愈,让生命得以重生。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