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幼儿园开学都会上演各种“悲欢离合”的大戏,初次入园的孩子有些好奇也有些忧伤,孩子的家长有些欣慰也有些焦虑。
当听到幼儿园内孩子们撕心裂肺的哭闹声,孩子都是家长的心肝宝贝,孩子一哭,家长看在眼里,就好像揪他们的心一样,家长手足无措,甚至不少妈妈都在偷偷掉眼泪。
为什么会有不少孩子入园时以哇哇大哭的方式开场,你知道吗?
这其实是孩子与母亲的依恋情感联结,在孩子幼年时提供安全和安慰,当面临分离时,就引发孩子与母亲内在的分离焦虑。
当然,我们也会发现很多孩子很淡定、开心的探索新的场所,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母子的依恋关系的情感传递时,孩子的内心就像一块海绵,快速吸收妈妈传递过来的感觉,并通过妈妈传递过来的感觉,建立对外部世界的初步认识。
心理学中将孩子与妈妈之间的情感联结分成了三类:
第一类是安全型依恋。
这种类型的孩子在妈妈在场时玩得很开心,能够充分放飞自我,自由玩耍,情绪积极且平稳。并且,他们会经常和妈妈对视并微笑,就是那种“确认过眼神”的感觉。
当陌生人靠近时,他们能够很快与陌生人相处融洽,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
即使妈妈离开时,这种类型的孩子是典型的“淡定派”,表面上没有大哭大闹,但内心会有明显的焦虑情绪,表现出苦恼、不安、焦急,并试着寻找妈妈。
他们将妈妈视为“安全基地”和“避风港湾”,以妈妈为中心主动去探索环境。
据统计,该类型孩子的人数占全体孩子人数的65%至70%。
这种类型的孩子的妈妈,就会发现她们温情无比,眼中只有孩子,并且以欣赏与爱的目光来看孩子。她们不会主动干涉孩子的行动,只是在旁边认真地陪伴,认真地聆听。
当孩子面临危险,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或者有情绪反应需要安抚时,她们能够迅速理解孩子的感受。
第二类是回避型依恋。
这种类型的孩子对妈妈的态度始终是无所谓的,是典型的“高冷派”。妈妈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抗拒,而是直接忽略,不予理会,自己玩自己的。
即使陌生人在场,他们大多数情况下也不会感到紧张不安,权当陌生人不存在;
妈妈回来时,他们也会迎接妈妈,但仅仅有过短暂接触后,就又回到初始状态,忽略妈妈的存在。
据统计,该类型孩子的人数约占全体孩子人数的20%。
这个类型孩子的妈妈大多对孩子缺乏耐心,对孩子的行为反应迟钝,特别是当孩子出现状况(例如打翻食物,闹情绪,突然打乱自己的计划等)时,她们常常会情绪失控,会下意识地责骂孩子或埋怨孩子,甚至会出现过激行为。
而当孩子期待与妈妈互动时,她们经常表现出心不在焉的样子,消极反馈,甚至直接忽略。孩子一次次对妈妈抱以最大的渴望与期待,却一次次得到冷漠的回应。
最终,孩子启动了自己内心的自我保护机制,躲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以免自己被一次次伤害。
第三类是焦虑矛盾型依恋。
这种类型的孩子会非常在乎妈妈的一举一动,显得格外警惕,根本没有心思全身心投入玩耍中。
他们会时不时地看向妈妈,目光中带着怨念。妈妈离开时,他们会表现得非常痛苦,极度抗拒,甚至会歇斯底里,大喊大叫,还会直接用实际行动去表达愤怒,他们会展现出“戏精派”和“行动派”的孩子;
而妈妈回来时,他们对妈妈的态度非常矛盾,既想与妈妈接触,又特别抗拒。如果妈妈想抱他们,他们会生气地拒绝并直接推开妈妈。陌生人更是无法靠近他们,他们会非常敌视陌生人,无法融入陌生环境。
该类型的孩子的妈妈经常会误解孩子,她们的情绪也飘忽不定:时而兴高采烈,对孩子非常积极;时而消极抑郁,对孩子爱搭不理。
她们照顾孩子的行为前后不一,经常不是按照孩子的需求去照顾,而是根据她们自己的所谓理念去照顾孩子,强迫孩子跟她们保持一致。
比如吃饭时,她们会强迫孩子吃她们认为正确的类型和分量的食物,而不会关心孩子喜不喜欢吃,想不想吃,要不要吃。
据统计,该类型孩子的人数占全体孩子人数的10%至15%。
父母当年在孩子心里种下了怎样的种子,孩子长大后,心中大概率就会长出怎样的果实。
如果种下的是爱的种子,孩子长大后,心中会长出安全与信任;
而如果种下的是恨的种子,那么收获的将是恐惧与不安。
所以,心理学家发现,孩子童年时与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成为孩子心理与性格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会延伸到恋人、夫妻之间。
比如: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长大后会积极地与他人交往,很容易与他人发展出基于信任的人际关系;
回避型依恋的孩子长大后会经常怀疑和迁怒他人,不容易形成信任和亲密的人际关系;
焦虑矛盾型依恋的孩子长大后常会对与他人的关系过分紧张,表现出对他人的过分贪求与过分依赖。
每个孩子从来到人间的那一刻起,就在寻找妈妈,寻找与抚养者之间的依恋关系。
好的依恋关系是安全的容器,是心灵成长的沃土。
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孩子的生命力会得以伸展,他不仅会有足够的信心去勇敢地探索未知世界,还会拥有爱别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