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经典的动画片《狮子王》被翻拍成真兽版上映,给我们带来了满满的一波回忆杀。了解外国经典文学作品的观众们大概能发现,《狮子王》的故事情节与莎士比亚作品《哈姆雷特》有所相似,但细看作品又会发现,其重心并非“复仇”,而是“责任”与“成长”。对于辛巴的成长历程,影片给出了简单清晰的心理解读:刀疤设计害死了木法沙,狡猾地使辛巴背负了弑父弑君之罪。年幼的辛巴由于强烈的恐惧感和愧疚感而退缩、自我放逐,在逃避责任中长大成人。如果我们尝试着从心理学角度去看这部电影,就会发现,这是一部关于寻找自我同一性的作品。那么何谓自我同一性呢?
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这个概念是由美国著名精神病学家、发展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提出,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由此他把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且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那么对于青少年时期,自我同一性是这个阶段的核心问题,即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自我意识的确认指的是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中都知道我是谁,自我角色的形成需要个体从自我扮演的各种角色中逐渐认清自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经典的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来?到哪儿去?
青少年只有充分认识自己身上不同的特质,将这种碎片式的特质连接成整体,对自己有个完整清晰的认识(对自己定位),发展出良好的适应能力,对社会和环境认知有正确价值判断,并且能够对自己的未来生活、人生做出规划,才能发展出成熟的同一性。
那么我们回到影片中,看看辛巴的同一性是如何发展的。当辛巴背负着害死父亲的内疚选择逃避和自我放逐时,受创伤影响的自我同一性处于混乱状态。
沙漠中的绿洲生活虽然无忧无虑,但无论是辛巴自己,还是周围的其他动物都觉得辛巴应该和它们不是同一类生物。当长大的辛巴从草丛里跳出来抓蝴蝶,吓坏了一旁正在吃草的羚羊。羚羊当时对辛巴说,以为是狮子来吃它了呢,然后觉得不对劲,又自顾自地解释到:“哦,我说的不是你这种狮子,而是真正的狮子”时,辛巴开始反思自己并困惑自己的身份。好朋友丁满认为它们所生活的世界只是一条毫无意义的直线,与木法沙告诉它的所有生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因果循环的道理截然相反,这让辛巴更加困惑。表面上这是两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但背后反映出的是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生活状态的矛盾冲突,这也为后面辛巴的回归埋下伏笔。
后来,娜娜外出寻求帮助时遇到辛巴,想要拉它回去拯救母亲和荣耀大地时,辛巴的反应出乎娜娜的意料。争吵过程中辛巴很突兀地说了一句“哈库纳玛塔塔”,就好像小孩子明知自己坚持的事情不大对头却仍要固执己见一样。它内在的矛盾冲突和无所适从感愈发强烈。到底是继续逃避躲在安逸舒适的生活圈里,还是承担责任拯救自己国家的艰难重任,成了辛巴必须要面对的难题。争吵过后,在丛林里遇到了爸爸的老朋友山魈拉菲奇时,彻底将它推到了这个问题面前。拉菲奇与辛巴的精彩对话是全片的重要情节和转折点,也是整个故事的核心。辛巴冲拉菲奇撒气,反问它who are you(你是谁)?拉菲奇说,I know exactly who I am(我非常清楚自己是谁). The question is, who are you(问题是你是谁)? 辛巴愣了一下,烦躁沮丧地说I am nobody(我什么都不是)。拉菲奇接着说Everyone is somebody, even a nobody(每个人都是重要的人,即使是无名之辈). ……You do not even know who you are(你甚至不知道你是谁).这就是自我同一性的意义所在。你是谁?你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不仅是拯救母亲和国家的问题了。忠心睿智的拉菲奇的原型符合毕生发展观里关于“智慧老人”的人物形象。它是辛巴亦师亦友的长辈,与辛巴的关系就像亲人,它机智巧妙的引导,使辛巴重拾勇气和信心,找回自己,回归荣耀大地。
当然,使辛巴最终回归的巨大动力还是得归功于木法沙给它的爱。父亲就是孩子的榜样,他对孩子的影响力可以持续一生。木法沙对辛巴的教育方式是我们可以参考借鉴的——用充满爱的方式在孩子的面前建立作为父母的威信。还有辛巴的好朋友彭彭丁满,拉菲奇,这些人物都是青少年发展自我同一性时期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所以,一个拥有成熟自我同一性的青少年与其自身、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教育的本质是使人们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愿我们都能达到自己心中的美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