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好久没有一天看完一本书了,今天看完了这本《秋园》,有人说
凌娟
好久没有一天看完一本书了,今天看完了这本《秋园》,有人说这本是女版的《活着》,如果只是站在悲惨的角度来看,这本更甚。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那晓旭
不是“若能克服缺点,一切就好了”而是就算有缺点,也有勇气做好。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朱筠舟
一个人的依恋类型分为三类:安全型依恋、矛盾-对抗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安斯沃斯陌生情景实验,1974) 安斯沃斯的这项研究是心理学依恋关系研究的奠基之作,事实上,不仅是婴儿如此,成人的依恋类型也是如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婴儿并不是小号的成人,但成人却是大号的婴儿。 所以个人发展不光是为了自我,同时也可以斩断“家族传承”的链条,换言之,如果我自己缺少安全感,但我可以通过发展自我,让我的孩子成为安全依恋、人格健康的孩子。 “依恋”是每个人逃不开的话题,我们从婴儿成长到成人,一路上都被依恋关系影响和塑造。所以心理学也是如此,也许你不了解它,但它的存在一直在影响着你。 “可塑性”才是王道。 爱你们
苏平
溺爱的真相。 很多人都以为,溺爱是爱得太多了。 其实,溺爱和真正的爱没有一丁点关系,溺爱是无原则+控制,包裹着“为你好”的标签满足父母。 父母会为孩子做很多事情,甚至为了孩子牺牲自己,时时事事都在牵挂着孩子。 就像电影《囧妈》里,妈妈担心徐伊万的身体健康,儿子都到中年了,她还要一口一口往儿子嘴里塞红烧肉。 担心儿子的婚姻问题,拼命讨好儿媳妇,催促着儿子儿媳生孩子。 只要能为儿子做的,她不惜一切代价,这就是中国式付出型家长。 那么问题来了,他们这么努力,到底是在爱谁呢? 千万不要说是爱孩子,他们连孩子真正的需求都不知道,不在意。 徐伊万的妈妈不管他是不是喜欢,是不是需要,就一味地喂他吃红烧肉。也不管他是不是愿意,就逼着他生孩子。 就像徐伊万说的:“你爱的不是我,是你想象出来的我。” 的确,为孩子拼命付出的父母,爱的不是孩子真实的存在,而是自己内在的小孩。 他们觉得对自己好是羞耻的,那么就把内在小孩的渴望,投射到孩子身上。 自我感动式地对孩子好,其实是在满足自己。在付出的过程中,他们觉得自己在爱别人,自己非常伟大。 但同时,父母对孩子又不都是爱,还有深深的控制与不满。 因为随着溺爱的过程,孩子变得无能。即使有些孩子会成绩优异,也会有其他的缺点。 父母觉得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孩子也必须是“全能”的。有缺点就要消灭缺点,让孩子变得维持“全能的人设”。 父母与孩子关系,就像一边给狗喂香肠,一边又抽打着狗嫌他贪吃。 归根结底,那是饲养员与宠物的关系,而不是人与人的平等关系。
张翀
诸事不顺,但事归事,你是你。事的顺与不顺不由你控制,你若把自己放在事上,事顺你就情绪好,事不顺你就情绪不好,你就没有自己。 让自己属于自己,关注自己,所有的事都是身外之物。做个冥想,感受一下自己的身体,是不是很完整?是不是很舒适?还有感觉,说明你在努力地活着,这就很厉害了。
徐恒
关系里的每一个他人 都是自我探寻的最好照见 语言、反应、情绪和处理事件的模式 无一不让我们看见自己 和自己相同的或者完全相反的 无论怎么样的呈现 都是让我们有更多可能的完整自己 也让我们从紧绷疑惑中释放 原来世上不只有我是这样
王慧娜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中讲:“上士闻道,劝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永远不是身份地位,而是和什么样的在一起。 与积极乐观的人同行,内心满是正能量;与靠谱的人共事,做事踏实能安心;与善良的人相处,心中温暖有爱心。 千万别小看潜移默化和耳濡目染的力量,人就是这样被塑造出来的。只有和优秀的人一起,才能不负韶华不负己,拥有成功顺意的人生。 《荀子·劝学》中讲:“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与黑。”蓬草在麻地里生长,不用刻意扶持也能直立挺拔,白沙被混进了黑土中,就会变得和土一样黑。 人生漫长,你选择与谁同行,将决定你的人生成败。常言道:“与凤凰同飞,必是俊鸟;与虎狼同行,必是猛兽。”人与人之间,一定会互相影响。 要知道:正能量的人,是乐观开朗的人,是睿智聪明的人,是光芒万丈的人。 和这样的人同行,才能修心正身,走上人生巅峰。 余生,要与靠谱之人同行,更要修炼自己,成为靠谱讲诚信的人。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