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相关回答
李士利
很多人吵架,都是输在别人的素材库太强大上,张口一个故事,就把你整懵逼,一时无言应对。 当讨论一些话题时,有些人,尤其是自认为经验比你丰富的长辈,特别喜欢拿身边的例子和经验来反驳。没有什么社会经验的小白兔一听到细节如此详实动人的故事,立马就缴械投降,不知不觉中就认可了对方的想法。 比如: 报志愿,选大学和选专业哪个更重要? ——当然是选大学!我七舅姥爷的侄女的孩子当年就是非要选自己喜欢的专业,结果用高出那个学校录取线30分的分数去了一个辣鸡大学,现在毕业了找不到工作了吧。所以选大学比选专业重要多了。 女生早点生孩子好还是晚点生孩子好? ——我那个朋友,25岁就生了个娃,休完产假回公司后还升职加薪了,娃也有了工资也涨了,多好。所以说肯定是早点生孩子好。 该留在一线城市还是回老家? ——你看看我儿子,也就是你表哥,月薪三千在老家过得可滋润了,上班开车去,大房子住着,你留在大城市挤地铁和陌生人合租有啥意思?还是在老家发展好。 看起来也很有说服力对吧?其实根本不堪一击。 怎么破局? 请熟记以下几个万能逼问句: 请问,个例能代表大多数吗? 请问,这个是因果关系吗? 请问,故事说完了,说说你的逻辑好吗? 请问,你们家那点事能代表全世界吗? …… 我们是研究写作表达的,什么东西的说服力最强大?情绪。什么东西最能制造情绪?故事。 所以,会写作的人都会讲故事,会吵架的人都会讲例子。 因此,相反的你就知道,吵架或辩论时,对方一开始讲故事、讲例子,你就要提高警惕,准备等他讲完再用那几个万能逼问句将他一局。 因为很多故事是为了说服、吵赢你而精心挑选的,不能看作是普遍情况,更不是一个有效论据。
郑鑫
人们对你的态度很少与你有任何关系。他们是身体上长大的破碎的孩子。
洪君玉
原则八:关系是双方100%的付出。 当我们攻击或责怪伴侣时,其实我们真正攻击的是自己。他们只是我们的一面镜子。 完全为自己、为你的世界负责,也为身边的人负责,你就会拥有真正的力量。
冯二玲
职场中,常常听到一些同事抱怨命运的不公,说某某人还不如我呢,为什么领导偏偏批评我,而对他却网开一面? 每遇同事如此抱怨,我总要给他讲这样一则故事:有一天,墨子严厉地责骂他的弟子耕柱子,耕柱子听了之后很难过,他委屈地说:“我犯的错误没有比别人多,为什么老师这般指责我?”墨子听了便说:“假使你要上太行山,有一匹马和一只羊,你会选择鞭打马还是鞭打羊呢?”耕柱子回答说:“我当然要鞭打马。”墨子便问:“你为什么不鞭打羊呢?”耕柱子说:“因为马儿跑得快,才值得鞭策,而羊却没有这种特质。”墨子说:“我责骂你正因为你像马而不像羊,值得批评啊!” 通过墨子批评耕柱子的故事,我们应该看到自身的价值,正因为我们是“马”而不是“羊”,所以,才会挨更多的“鞭子”,但是,这又有什么烦恼的呢?正所谓“快马加鞭”,只要我们放下心中的负担,扬蹄奋进,相信等待我们的就一定会是似锦的前程!
那晓旭
孩子的问题不是手机和游戏,而是亲子关系!父母如果成为了孩子的压力,孩子的感受就是糟糕的!游戏和手机就是他们释放压力的途径。 搞定孩子的前提,是搞好亲子关系!孩子感受好,才会做得好!!!
何文
心理学教材上有两个名词——“内归因”和“外归因”。 内归因和外归因是什么意思呢?
我举个例子方便大家理解: 如果我犯了错误,然后说我犯错误是因为我自己的过失
,这就是内归因的一个例子; 如果我犯了错误,然后说我犯错误是因为外界环境对我要求太苛刻了
,这就是外归因的一个例子。 那么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我们应该多采取内归因还是外归因呢?我认为在不同的情境和事件中我们要采取的归因方式应是不一样的哦!(当然这只是我自己个人看法而已哦,但是我们要发展出一些心理的适应能力
,这是没有错的)。 —————————— 下面图片里的图2这个研究文献非常有意思啊
: “高阶层者过多强调个人能力、努力对财富的影响,而忽略了外部环境的作用,源自一种精英的傲慢”——这句话可不可以解读为:某些看似高大上的人物成功了,就把自己的成功,过多地归功于自己这个人非常有能力也非常努力,却忽略了自己成长为现在这个人,并不仅仅因为自己?(我其实知道我是不能这样解读的,我还没有做研究证明这个。) 但是多嘱咐一句哦,一个人自己如果完全、彻底地躺平了,那是肯定不会高大上的哦。 —————————— 但是下面图片里的图3这个研究文献也非常有意思
: 图3这个研究文献除了说明社会权利高的人倾向于内归因之外,还说了“社会权利和社会阶级之间呈现了显著的正相关”。 是不是觉得信息量很大? 最后留一个互动小问题:你认为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先生”是相对更擅长内归因,还是外归因呢?为什么他是内归因或外归因呢?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