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娑婆世界,众生皆苦。每个人都只是想保护自己,每个人都害怕
吴倩
娑婆世界,众生皆苦。每个人都只是想保护自己,每个人都害怕受伤害,每个人都有挥之不去的遗憾和缺失感,每个人都在渴望爱。 如此就能理解他人的一些言行举止了,心生仁慈,很多事更容易释怀。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张洪霞
人们越来越重视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带给自己的影响,这是一个有意义的事情,当我们了解了自己的曾经,就能理解自己的现在。不过有一点要留意的是:我们探寻了自己的过往,不是回到过去重新开始,也不是追究当时对自己产生影响的人和事,重要的意义是梳理曾经的影响,让自己走出来,有能量应对当下和未来的情景。
张翠香
在人生路上,你不太容易找到对的人,因为那并不可控。 你只能自己变成对的人,这是我们可控,可预期,可以把握的。
朱志伟
1、享受愉悦:欢乐,喜悦,身心放松。当我看到儿子的笑脸就会觉得人生真美好,这就是愉悦。 2、对他人抱有感激之情,自己会快乐: 能够对他人给予你的某些东西怀有感激之心,获得幸福快乐的感受。 3、体会积极的情绪:让你此刻享受生活,获得满意的体验。 4、体验成就感和自我控制感:成就感是一种达成目标的体验,自我控制感是做成某一件事情。 5、有热情:对一件事情有目标,有激情。敞开心扉接纳,好好体会一下那种甜蜜。 6、感受此刻的充足感:随时扩大你的关注面,将意识的内容全都容纳进去。 7、懂得知足:感受到目前此刻的状态是充实的,没有急功近利,也没有贪欲和占有欲。比如:刷牙、上公交、抱孩子都蕴含着一种无欲无求的安定感。
邓红
真正的自信,是大大方方地承认和暴露自己的不足,不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不在别人的评价里失去自我!
郎长玉
华燕
其实,未分化正是造成理想化期待的一个原因。虽然意识上很清楚“我是我,孩子是孩子”,但潜意识里依然觉得孩子是自己的延续,会期待他做作业的时候“像我”。未分化还表现在,每天收到老师发的作业通知,“我”都会感觉自己有责任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孩子没做作业,就是妈妈的责任;当老师来电话说孩子不识字,不会算数,要求“我”在家陪他多练习,否则跟不上进度会影响孩子的自我感觉云云,“我”就立刻有见诸行动的表现,因为感觉老师批评的是“我”和孩子的共同体。 由此想来,可能每当“我”要求孩子学习,他感受到的是“妈妈在叫我为她学习”,而不是“我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此外,“我”会希望孩子不仅完成作业,而且要完成的“好”,比如字要写得整齐、干净,因为潜意识里觉得孩子作业做得好=妈妈好,做得不好=妈妈不好,妈妈不能在老师面前显得不好,于是无意识地要求孩子反复擦了重写,擦了重写,搞得孩子很泄气,产生抵触情绪。其实,那个战战兢兢,害怕“不够好”的,是“我”。 当“我”把自己和孩子剥离出来看,就发现,孩子很好,学习态度很好,而且,虽然慢一点,但一直在进步。那个一直打扰他节奏,激起他情绪的,一直是“我”。让“我”失望的,恰恰是自己。 惭愧之余,“我”也知道这是早年对父母模式的认同和内化,好在潜意识意识化以后,行为模式的改变就相对容易了很多。“我”开始允许一些以前不接受的事情:不想做作业就先玩吧;字写得歪扭就这样交上去吧;老师来电话,“我”态度很端正,回家还是以孩子的感受为主,让他以自己的节奏去学习…… 这样做了以后,你会发现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后果。孩子得到允许,情绪好了,也更主动了。而对“我”来讲,打破严厉的超我,让自我再长大一点,看似是对孩子的养育,也是对自己的养育。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