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肯定是使能力成为自信的重要转化环节。 每个人都需要得到足

孙浩英
肯定是使能力成为自信的重要转化环节。 每个人都需要得到足够肯定才能培养足够的自信。有足够自信的人更懂得如何照顾自己,约束自己,做好自己的工作。 所以,给予孩子肯定是孩子成长过程里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算对待成年人,给予肯定同样也是十分管用的沟通和改善关系的技巧。

1温暖
0回答
孙浩英
温暖了
#
相关回答
华燕
其实,未分化正是造成理想化期待的一个原因。虽然意识上很清楚“我是我,孩子是孩子”,但潜意识里依然觉得孩子是自己的延续,会期待他做作业的时候“像我”。未分化还表现在,每天收到老师发的作业通知,“我”都会感觉自己有责任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孩子没做作业,就是妈妈的责任;当老师来电话说孩子不识字,不会算数,要求“我”在家陪他多练习,否则跟不上进度会影响孩子的自我感觉云云,“我”就立刻有见诸行动的表现,因为感觉老师批评的是“我”和孩子的共同体。 由此想来,可能每当“我”要求孩子学习,他感受到的是“妈妈在叫我为她学习”,而不是“我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此外,“我”会希望孩子不仅完成作业,而且要完成的“好”,比如字要写得整齐、干净,因为潜意识里觉得孩子作业做得好=妈妈好,做得不好=妈妈不好,妈妈不能在老师面前显得不好,于是无意识地要求孩子反复擦了重写,擦了重写,搞得孩子很泄气,产生抵触情绪。其实,那个战战兢兢,害怕“不够好”的,是“我”。 当“我”把自己和孩子剥离出来看,就发现,孩子很好,学习态度很好,而且,虽然慢一点,但一直在进步。那个一直打扰他节奏,激起他情绪的,一直是“我”。让“我”失望的,恰恰是自己。 惭愧之余,“我”也知道这是早年对父母模式的认同和内化,好在潜意识意识化以后,行为模式的改变就相对容易了很多。“我”开始允许一些以前不接受的事情:不想做作业就先玩吧;字写得歪扭就这样交上去吧;老师来电话,“我”态度很端正,回家还是以孩子的感受为主,让他以自己的节奏去学习…… 这样做了以后,你会发现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后果。孩子得到允许,情绪好了,也更主动了。而对“我”来讲,打破严厉的超我,让自我再长大一点,看似是对孩子的养育,也是对自己的养育。

朱丽娜
最近在网上刷到这样一条高赞评论:“人到中年,我越发笃定,看人一定要先看脸。”“从一个人的长相,你就可以看出他内心是善是恶,日子过得是好是坏。” 德芬老师也说过:一个人30岁以前的面孔,由父母决定,那时候先天基因比较重要;而30岁以后的面容,就需要自己负责了。因为这时候,你的脸上、气质、气场里,会写着你曾走过的路、看过的书、交往过的朋友、爱过的人,甚至是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会透过脸,被一览无余地看出来。 比如:那些刻薄、犀利的人,脸上会时刻带着各种不屑与轻视;有职业苦相的人,眼角眉梢尽是苦味,好像受了一肚子委屈;而那些接纳自己、会感恩、会爱自己的人,脸上的线条就柔和多了。这种个人内在精神面貌,显化在外在样貌上的颜值,就叫做“精神颜值”。 居里夫人说:“17岁时你不漂亮,可以怪罪自己的母亲没有遗传好容貌;但过了30岁依然不漂亮,只能责怪自己,因为在那么漫长的日子里,你没有往生命里注入新的东西。” 深以为然,纵然天生丽质的颜值会在时光中流逝改变。但一个人的精神颜值,却会随着自我的修为、爱心、心怀愈发沉淀迷人。 所以不论年纪如何,只要你愿意接纳自己,敦促成长,抱持自己,爱护自己,即使两鬓斑白,你仍然可以拥有风华正茂的精神颜值。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