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其实,未分化正是造成理想化期待的一个原因。虽然意识上很清

华燕
其实,未分化正是造成理想化期待的一个原因。虽然意识上很清楚“我是我,孩子是孩子”,但潜意识里依然觉得孩子是自己的延续,会期待他做作业的时候“像我”。未分化还表现在,每天收到老师发的作业通知,“我”都会感觉自己有责任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孩子没做作业,就是妈妈的责任;当老师来电话说孩子不识字,不会算数,要求“我”在家陪他多练习,否则跟不上进度会影响孩子的自我感觉云云,“我”就立刻有见诸行动的表现,因为感觉老师批评的是“我”和孩子的共同体。 由此想来,可能每当“我”要求孩子学习,他感受到的是“妈妈在叫我为她学习”,而不是“我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此外,“我”会希望孩子不仅完成作业,而且要完成的“好”,比如字要写得整齐、干净,因为潜意识里觉得孩子作业做得好=妈妈好,做得不好=妈妈不好,妈妈不能在老师面前显得不好,于是无意识地要求孩子反复擦了重写,擦了重写,搞得孩子很泄气,产生抵触情绪。其实,那个战战兢兢,害怕“不够好”的,是“我”。 当“我”把自己和孩子剥离出来看,就发现,孩子很好,学习态度很好,而且,虽然慢一点,但一直在进步。那个一直打扰他节奏,激起他情绪的,一直是“我”。让“我”失望的,恰恰是自己。 惭愧之余,“我”也知道这是早年对父母模式的认同和内化,好在潜意识意识化以后,行为模式的改变就相对容易了很多。“我”开始允许一些以前不接受的事情:不想做作业就先玩吧;字写得歪扭就这样交上去吧;老师来电话,“我”态度很端正,回家还是以孩子的感受为主,让他以自己的节奏去学习…… 这样做了以后,你会发现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后果。孩子得到允许,情绪好了,也更主动了。而对“我”来讲,打破严厉的超我,让自我再长大一点,看似是对孩子的养育,也是对自己的养育。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赵莎莎
有一个正在上大学的姑娘,人长得很漂亮,学业也很好,为人处事也很好,但是就是一直进入不了亲密关系模式。眼看着身边的人都出双入对,包括她认为长得很丑的女孩子都有了男朋友,她还没有男朋友,她就更加苦恼了,所以就前来咨询和求助。 在咨询的过程中发现她各方面都很优秀,而且说话和为人处事都很好,身边也有男孩子追她,但是她一概不理对方,所以就有了“冷美人”的称号,咨询师也很好奇,就问她:你这么好的条件,也有这么多优秀的男孩子追你,为什么反而不同意呢,她就对咨询师说:你看我的牙有什么问题吗,咨询师说:我看你的牙长得很整齐,很漂亮,看不出来有什么问题,她说不对,我的第六颗牙齿有点歪,而且还有个黑点,所以我一直不敢当面开口和别人说话,也不敢大笑,怕别人发现我的第六颗牙很丑,我很难想象,当有一个男孩子发现我的第六颗牙长得很丑的时候,他怎么可能会爱上我?咨询师吃了一惊对她说:如果你不告诉我你的第六颗牙有点歪,那我看多久也看不出来的,她说就是这个原因导致她一直不敢和男孩子来往。 这是一个关于自我认同的咨询案例,在这个案例里我们看到这个女孩子如此的优秀和漂亮,但是她对自己却极度的要求完美和苛刻,对自己也极度的不认可。以至于她看不到自己优秀的点,觉得自己不够好,哪怕就是有一点点小瑕疵,也无法忍受。 有时候可能我们不经意间带着童年的模式或者不被认可的模式进入到成年人的世界里,却依然在用童年的模式继续生存和认知。有时候探索自己就是从你认为比较难,比较痛苦而又无法进入的模式开始进行探索的。 备注:案列来自书中,并非某个来访者的真实案列。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