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无用,留白,都是增强自我调整/自我修复/自我探索的必要条
许飞
无用,留白,都是增强自我调整/自我修复/自我探索的必要条件。对于每个人,无论幼儿,青少年,成人还是老年人,都是如此。
2温暖
0回答
张颖
温暖了
相关回答
孙海霞
如果你真的爱自己,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呢? 收获更善良,温柔的自己 更爱与人分享 与所爱之人建立更健康的关系 收获更充实的生活 不再被外界的标准衡量自己,内心笃定,与天赋共舞,取得成功,并享受过程。
张亮
首先我觉得我们要明白自己来到人世间是干嘛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最大的初心,其实是在人世间去体验,去感受,然后在力量 足够的条件下,去享受人生,如果物质条件可以,活在自己的幻想里,能快乐,开心,其实也没什么问题,但如果物质条件达不到,那就得慢慢的去达到物质条件,然后再去享受生活,爱是自我价值感的完美幻想,我们所努力的一切,都是想让我们去获得体验,感受,但自我幻想的问题在于,我们无法去确定,证明,所以,才需要有人互动,有人证明,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有人互动的原因,总得从现实中寻找一点链接与证明,但只是一点的话,自己就很容易被局限在一个人的世界里,所以,要多建立链接点,才能更好的去认识这个世界,也就才能获得更全面的体验与感受,这样才能有足够的力量去享受人生。
崔海霞
自己定义自己 当你不知道自己好不好时,你就会把定义自己的权利交给别人,拿回自己的定义就是去区分别人认为你不好和你认可的不好之间是否有真实的关联。比如说有人觉得你车技不好,那你的车技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别人说你车技不好,与你的车技有没有关系呢?好的标准又是什么呢?跟赛车选手比一比,的确不好,但换个标准试试,在现有的车技下,你认为开车不影响别人就叫做车技好,你甚至还可以再重新定义一下,把没出过事故叫做车技好。当你知道真实的自己是怎样的,就不会因为别人说你什么而改变自己。
史冬英
很多人会抱怨,现在真是太卷了!只要是看起来有点好处的事,都会卷起来,想不卷进去都做不到! 可是为什么会卷起来呢?有一个原因也许是懒。 其实当我们分析那些卷得厉害的事物时,你会发现无一例外不是存在看得见的利益或好处的。那么既然已经有人探索出这是一条能够成功的路,那我们其他人跟上就好了呀。大家的底层逻辑就是:他能成功,我也一样可以。 从这个角度来说,跟随者是不用动脑筋的,你可能觉得身体很辛苦,但脑子却是轻松的,你不必再费力探索自己,也不必再用心考察适合自己的的出路,而事实上,这个才是最难的。 或许我们没必要再去抱怨什么事都那么“卷”,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捷径谁都想走,但那些充满荆棘、少有人走的路,你有勇气第一个踏足吗?而这条路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通向自我的路。
何文
心理学教材上有两个名词——“内归因”和“外归因”。 内归因和外归因是什么意思呢?
我举个例子方便大家理解: 如果我犯了错误,然后说我犯错误是因为我自己的过失
,这就是内归因的一个例子; 如果我犯了错误,然后说我犯错误是因为外界环境对我要求太苛刻了
,这就是外归因的一个例子。 那么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我们应该多采取内归因还是外归因呢?我认为在不同的情境和事件中我们要采取的归因方式应是不一样的哦!(当然这只是我自己个人看法而已哦,但是我们要发展出一些心理的适应能力
,这是没有错的)。 —————————— 下面图片里的图2这个研究文献非常有意思啊
: “高阶层者过多强调个人能力、努力对财富的影响,而忽略了外部环境的作用,源自一种精英的傲慢”——这句话可不可以解读为:某些看似高大上的人物成功了,就把自己的成功,过多地归功于自己这个人非常有能力也非常努力,却忽略了自己成长为现在这个人,并不仅仅因为自己?(我其实知道我是不能这样解读的,我还没有做研究证明这个。) 但是多嘱咐一句哦,一个人自己如果完全、彻底地躺平了,那是肯定不会高大上的哦。 —————————— 但是下面图片里的图3这个研究文献也非常有意思
: 图3这个研究文献除了说明社会权利高的人倾向于内归因之外,还说了“社会权利和社会阶级之间呈现了显著的正相关”。 是不是觉得信息量很大? 最后留一个互动小问题:你认为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先生”是相对更擅长内归因,还是外归因呢?为什么他是内归因或外归因呢?
乌兰克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