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作为看似成年的个体,我们真的懂自己吗?其实不懂,为什么说
孙晓芳
作为看似成年的个体,我们真的懂自己吗?其实不懂,为什么说不懂,那是因为从更深的层面说,我们不知道自己本质是谁,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来这里,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情绪,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感受,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突然不开心,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不想面对……其实我们真的不懂自己,我们懂的都是别人给我们的东西,我们知道的都是别人传递给我们的东西,但事实呢?真相呢?或许我们还是无法了解自己,甚至会让自己对自己更加不懂!
0温暖
0回答
#
个人成长
相关回答
李娟丽
假如不痛苦,你就不曾体味真实的人生。
胡星星
今天我们来聊聊关于“灵魂盲区”,最近有个来访跟我谈及她的丈夫,他是个冷静、理性、合理到无趣的人。这段婚姻持续了数十年,但她感受不到快乐,觉得自己就是一个不断忙碌和奉献自我的骆驼,即使如此依然得不到半点幸福。甚至在跟我谈及生活中的某些事例时说起对方漠视她的提问,这让她一度觉得气氛异常尴尬。 不被理解、缺乏交流、丧失快乐,为何部分女性会甘心如此度过婚后的生活? 我反复确认她在咨询中用的那个词“尴尬”,这不由得让我想起精神分析先驱拉康的观点,女性“自我”的主体意识丧失是被后天社会语境构建而成的。精神分析学中有个“灵魂盲区”的概念,是指一个人灵魂深处最核心的感受、欲望、冲突没有被他最信任的人(如父母、爱人、朋友)感知到。因为缺乏来自他人的认可与回应,自我的这部分感知会变得模糊、黯淡。当事人逐渐觉得它不重要,继而产生羞耻感。 这是一种极其孤独的感受,因为生命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没被看到,她的人生就像走入了一个盲区,前面是什么从未体验过,所以战战兢兢、寸步难行。这也往往是羞耻感的来源。 但这不禁令人思考,在基本的尊重和正视得以实现之前,所谓“灵魂”的和谐根本无从谈起。
张颖
“乖”,在华人社会中(英文中甚至没有对应的精准单字),已经成了众多父母眼中最重要的特质之一了,父母总是期望孩子在生活中无处不展现乖的特质,不同父母间的攀比、谈论话题除了孩子是否优秀外,“听话”成了彼此最重视的孩子特质之一。 如同当我们谈论宠物时,总会把焦点放在宠物乖不乖上面,去判断是好宠物还是坏宠物。然而,我们曾经仔细思考乖巧的背后,究竟隐含着父母的什么期待吗?“我需要你服从,以我长辈的智慧来看,服从才可以在未来幸福,服从才可以顺利生存长大。 这是一种来自父母畸形的爱。因此,尚且无法独立生存的孩子,追求乖巧、展现服从,便成了避免被父母抛弃的最佳策略。因而可以看到孩子很努力地讨人喜欢、扮演好乖小孩的角色,就为了避免被责骂与处罚。 小时候,只要做出符合长辈喜爱的行为时,往往会被称赞:“你家孩子真乖”。 小时候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只觉得好像做了什么正确、有价值的好事一样,会因此而感到开心与安全(觉得我只要听长辈的话,他们就会喜爱我)。 然而,由于近几年来的内在探索与心理学学习,每当被称赞乖时,我会表达:“这不是乖,我只是出于爱你们以及我的意愿,所以想要关怀与贡献,并不是服从谁的指令。”但是,有些家长们可能只关注了孩子是不是服从自己的命令。 知名导演李安认为:“孝顺是过时观念,我从不教孩子孝顺,只教他爱。”我认为:“乖,是盼望他人服从、奖励他人服从。无需教孩子乖巧,只教他爱。”小时候被给予更多空间、拥有表达自由的孩子,长大后往往心智越成熟;而小时候缺乏空间、只能服从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会有很多的内心冲突,甚至心理问题。
戚艳
“坏”情绪从来不是为了伤害我们而出现的。它们用自己的存在、暴发和呐喊,在提示、保护、唤醒着我们,他们用富有特定含义(各种情绪体验)的方式在向我们通风报信、传递信息。每一个情绪背后都是一条通往真实自我的通道。它引导我们去抵达真实的自我,让我们有机会成熟和成长。
胡星星
有人说世界上有一面看不见的墙,那面墙叫做偏见。
黄若磊
如果一个人最初被他亲近的人伤害过,那么他伤害别人就是他想亲近一个人的表现。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