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有趣的是,鼓励并不总是来自你周围的环境和人,你也有能力自

王冰冰
有趣的是,鼓励并不总是来自你周围的环境和人,你也有能力自我激励。找到真正的自己,快乐地做自己,是一个激励自己的好方法。

1温暖
0回答
贝小珍
温暖了
#
相关回答
隋志鑫
在生活中,有些人反复遭遇挫折时,第一反应往往是逃避,并且会怀疑自己的能力。比如工作不顺就想辞职,和对象吵架就想分手。这就好像在他们的认知里,遇到问题逃避才是常态,而非尝试去解决问题。在心理学领域,有个概念被称为“习得性无助”。其含义是,当个体持续面对失败和挫折后,会逐渐认定自己即便努力也无法改变结果,进而产生逃避的心理状态。就如同大象在小时候被铁链拴住,小象当时拼命挣扎也无法挣脱铁链,随着时间推移,大象习惯了被铁链束缚的状态,即便长大后力量大幅增长,也不再尝试挣脱,甘愿被铁链限制,这就是“习得性无助”的体现。 同样的情况也会在人的身上发生。这背后的原因在于,在成长历程中,没有亲近的人协助其解决矛盾。自己提出的方法未被采纳,提出的意见也不被接受。久而久之,潜意识里就会认为自己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连解决问题的想法都不复存在。遇到痛苦或者难以把握的事情,第一反应便是逃走,而这种逃避其实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目的是防止自己崩溃。如此一来,这类孩子长大后通常会变得不自信、低自尊,无法专注于自身感受,总是寻求他人评价,渴望得到社会认同,不清楚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既不愿向他人示弱,也不好意思寻求帮助,常常会想自己做得好不好,别人会如何看待自己,是否会给别人添麻烦。 所以说,“习得性无助”本质上是童年创伤问题。当在某些场景面对特定的人而感到无助时,实际上是潜意识在抗拒和惧怕某种结果的出现。例如担心对方的否定和拒绝,这些结果一旦出现,就会触动隐藏在潜意识深处的创伤,使人重新体验到过往经历中糟糕的创伤感受。为避免这种结果,人就会变得惶恐不安,整个人处于高度紧绷的防御状态,内心会产生退缩的力量。因此,我们需要察觉那些隐藏的创伤,若忽视或逃避它们,创伤就会一直存在,不断出现并破坏自信。只有直面这些创伤,充分体验那种虚无的恐惧感,深入挖掘并彻底根除,才有可能让创伤彻底消失。有时候,让我们感到无助的并非仅仅是事件本身,更多的是一种抽象的感觉。当产生“我不行,我没办法”的念头时,可以尝试将其具体化,比如思考具体遇到了什么事情让自己感觉糟糕,然后进一步思考在这种情况下自己能够做些什么。当勇敢尝试后,可能会发现自己远比想象中更强大。

白雪峰
这个情不只是指爱情,其实包括所有的感情关系。 过情关就是放下我执,放下执念,放下自己对情绪的执着。 这种执着的本质是自己对自己的主观限制,一旦你不限制自己了,那么才是真正的突破自我,才是真正的放下。 正所谓,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过情关的真正定义,绝不是不谈恋爱了,不相信关系了,这种只是叫逃避。 有的人受过情伤之后,就不再付出和相信了,但是你在这里缺了,总会在哪里补回来。 就像很多人去疯狂买醉或者用工作麻痹自己,其实都是没有真正过情关的表现。 过情关的真正定义是:既在情之中,又不受情的束缚。 过完情关的人一定是云淡风轻的,明白了这些感情关系中的绝大部分痛苦都是自己给自己施加的,虽然可能是别人伤害了你,但本质上也是因为你给了对方伤害的机会。 绝大部分过不了情关的人都有一个通病:因上随缘,果上纠结。 当一个不好的结果来临的时候,总是在重复咀嚼这个痛苦的结果,却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是这个结果。 想过情关的最正确处理方式: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这才是治本之道,如果你真的在因上尽了一切努力,做到了问心无愧,那么结果是什么样的,都已经不重要了。 就像创业受挫,你当然可以复盘,寻找让自己失败的原因,但绝对不是执着于失败痛苦的本身,更不需要一味责怪自己怎么犯错。 是你自己把自己困在了那里,相当于给自己加上了重重的枷锁,你束缚了原本鲜活有力的自己,一旦你自己把这些枷锁拆掉的时候,你只会越来越完整。 当你越来越完整之后,你的状态会越来越好,别人想伤害你,你都不会给别人机会。 连绝大部分人一生都过不了的情关,你都能过,发财就真的是时间问题了,好的运气自然而然是在等着你的,好运就在你面前了。

史婧雅
道歉,是一件很敏感的事情。一方面,你会看到有人动不动就希望别人道歉;另一方面,你又会看到有人死活不肯道歉。 有人会看到,自己身边有人,例如父母、一些权威人物,或者历史上的一些人物,一辈子都没道过歉。 其实原因很简单,全能神是绝不会错的,所以道歉就意味着全能神的感觉被颠覆、被破坏、被瓦解、被杀死了。于是,心智还停留在这种水准的人就太难道歉了,真心的道歉就更难了。 而大事和小事都非逼着别人道歉的,都是有程度不一的被害妄想。实际上,这是他们自己内心破坏欲的投射。 当全能感破灭后,他们就产生了破坏欲、毁灭欲,但他们的心智水平不能承受这些,不能说“这些破坏欲、毁灭欲是我产生的,是我的一部分”​,而是要割裂出去,然后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在破坏和毁灭自己。都是因为他觉得“你是在故意和我对着干,你有恶意”​! 这种感知很容易导致冲突极端化,因为对方会觉得非常委屈:​“我哪里有恶意,哪里是故意和你对着干?再说,这是我的事啊,你管得着吗?​”当对方不让步、不道歉时,这个人就会陷入偏执。 讲到这儿,我们大致明白了,为什么有人一冲突就要逼着别人道歉。而这样的人反过来会宁死也不道歉,因为他们不能承认,其实故意与别人对着干,产生浓浓恶意的是他们自己。 在我们集体主义社会中,大多数人是没有形成个体化自我的,即是抽象层面的“心理自我”​。当形成这种自我时,你会感知到部分和整体有巨大的差别。也就是说,​“这件事我做错了,我承认,我道歉,但我只是这件事做错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的我都是错的”​。 但是,没有形成抽象意义的个体化自我时,人的感知是,部分就是整体,每一件事都是我的意志的表达,等于完整的我。如果向别人道歉、认错,那我的感知就不是我在这件事上错了,而是整个的我都错了。 这会导致“我”分崩离析,在心灵上带来强烈的震撼,常常像是地震般的感觉。 所以在我们社会,道歉的确很难,而有权力加持的,如父母对孩子、老师对学生、权力体系的人对平民,就会变得更难。而处于弱势的人在道歉时,也会觉得是被逼迫的、不情愿的。关键是,这种逻辑是“你是故意的、恶意的”​,如果道歉,就意味着坐实了自己的恶意。 相反,如果看到很多时候就算是对方错了也可能是无心之失,或者就算是有意的,但那也是对方有自己的立场,没有充分理解别人所致。 这样一来,道歉的压力就没那那么大了,也不会纠结要不要道歉!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