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有时候,我们的情绪反应、依恋问题,甚至自我怀疑,都可能源

黄俊
有时候,我们的情绪反应、依恋问题,甚至自我怀疑,都可能源于内在小孩未被疗愈的创伤。如果你在生活中有以下表现,可能就是时候进行内在小孩疗愈了。 1. 过度反应或情绪化 你是否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大发脾气?比如当某件事没有按照预期发展时,你就情绪失控。这种过度反应往往与未被处理的童年创伤有关。疗愈内在小孩可以帮助你在情绪爆发前找到冷静与自我调节的空间。 2. 依恋问题 你会不会一遇到新朋友就过度依恋,或者完全拒绝与人建立深层关系?内在小孩的创伤会让你在关系中感到不安全,过度依赖或完全隔离都是保护自己的表现。疗愈可以帮助你建立健康、平衡的亲密关系。 3. 重复不健康的关系模式 你是否发现自己总是在重复同样的问题,比如吸引到相似类型的人,或者一再进入有害的关系?这些模式可能源于未解决的童年情感创伤。内在小孩疗愈可以帮助你打破这种循环,开启健康的关系之路。 4. 成瘾行为 不论是酒精还是其他成瘾行为,成瘾往往是一种逃避内心痛苦的方式。我们借助外在的东西来麻痹自己,不愿面对内在的创伤。疗愈内在小孩可以帮助你找到更健康的应对方式。 5. 未愈合的创伤记忆 你是否有一些模糊的创伤记忆,不论是身体虐待还是情感忽视?这些未愈合的创伤会持续影响你,甚至让你在成人生活中感到焦虑或不安。通过内在小孩疗愈,你可以修复这些创伤,走向真正的平静。 6. 自残行为 往往是内心痛苦的一种外化表达。当我们无法用语言表达情感时,可能会通过自残感受到自己仍然活着。疗愈内在小孩可以帮助你找到更温和的情感表达方式,并带来内在的治愈。 7. 饮食失调 你是否通过控制饮食或过度锻炼来寻求安全感?饮食失调通常是内心对外界控制失调的一种表现。疗愈内在小孩可以帮助你重新平衡自己的情感,找回对身体的爱与尊重。 8. 自我怀疑与低自尊 你是否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或者不值得被爱?这些深层的自我怀疑通常来自童年时期的情感创伤。通过内在小孩疗愈,你可以重建自信,学会真正爱自己。 内在小孩疗愈可以帮助你释放这些深层的情感创伤,带来全新的成长与转变。疗愈的道路可能需要时间,但它将带你走向更加完整和幸福的自己。

1温暖
0回答
守得云开见月明
温暖了
#
相关回答
冯二玲
第272天 学 习 心 态 台湾有一个叫赵慕鹤的老爷爷,他66岁就退休了。然而人家退休后并没有在家闲着,而是走上了背包客的道路。到87岁时,这位老爷爷重返校园,拿到了硕士。如今老爷爷已经105岁,正准备拿博士。著名快餐食品品牌KFC的创始人哈兰·山德士也是40岁才开始发展自己的餐饮事业,为了增加管理经验,还回到大学学习相关课程。56岁时还遭遇到美国的“二战”萧条,举债无数,但他还努力地背着压力锅,向其他餐厅兜售自己的炸鸡,还不断学习,发展起了授权经营的商业模式,终于在66岁那年,重造辉煌。 从老爷爷的故事中,我们已经发现,这些所谓的老年人,他们年纪虽然大,但他们的学习的心态始终如一。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让老爷爷始终走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呢? 著名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指出,人有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成长型思维;另外一种是固定型思维。成长型思维的人始终相信自己能够进步,强调努力的力量;固定型思维的人则认为一个人的很难改变自己,他的成就是跟天赋有关。 所以说,如果一个人想要终身成长,不被社会所淘汰,他唯一需要做的事,就是不给自己设限,以成长的目光看待自己。就像前面提到的赵慕鹤爷爷和KFC的山德士上校,他们也是没有给自己设限,并且不断努力地改进自己的状态,突破自己的界限,成就不一样的自己。 所以,在不同的心智模式下,人们学习的目标不尽相同。明确自己的目标,人们会因此产生学习的动力。首先是初级目标,学会知识,提升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其次,是中级目标,突破局限,打造良好的心智模式;最后是高级目标,终身成长,不断进行认知突围。

胡周琴
父母本色心理的良好呈现是孩子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基石。母亲“柔性、感性、母性”的本色心理特点,能给到孩子稳定的心理滋养,给到孩子良好情感意识、情感能力的影响和内化;父亲“理性、刚性”的本色心理特点,能给到孩子心理上的安全感,性格上的力量感以及人生的方向感、责任感的良好影响和引导。孩子的成长、习惯的养成、健全人格的塑造离不开父母双方的共同努力。母亲善良温和宽容,父亲有责任有担当,孩子才能身心健康成长,家庭才能真正和谐和睦。 在传统文化中,父亲大于天,父亲代表着威严与庄重,但是,对于孩子过度管控,会破坏孩子的独立意识,导致孩子人格不完善。缺乏民主意识、强势的父亲会导致孩子形成自卑、懦弱、高敏感的性格,做事过于小心谨慎,不敢敞开心扉,长期压抑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女性的语言区较男性而言更为发达,大多数女性的语言表达能力都很好,但母亲不能过多去唠叨孩子、过度去担忧孩子。过多唠叨,过度担忧,给到孩子总体的感觉是被否定,不被信任。过多唠叨孩子时,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我做得不好,母亲不喜欢我、讨厌我;过度担忧孩子时,传递给孩子的是:我不被信任,我能力不行,我容易出问题。经常被母亲唠叨、担忧的孩子,容易自卑,自我认同偏低,情绪容易偏激,不稳定。 渴望被父母认同和接纳,是每一个孩子的本能心理,而要做到真正去理解、认同、接纳孩子,确保亲子关系的亲密和谐,父母需要多关注自己的角色使命,努力呈现出角色该有的本色心理。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