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与人相处,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懂得换位思考,懂得站在别人的
宗阳
与人相处,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懂得换位思考,懂得站在别人的立场,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体谅。 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往往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才能真正理解对方。有了这份理解,也就有了体谅的基础。做人,要懂得换位思考,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善待别人的人更能得到别人的善待。 理解多一点,苛责就少一点;体谅多一点,争执就少一点。当人与人走近、心与心贴紧,我们的生活就会越来越美好。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韩星星
杨绛先生说: 这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 随处可见的漂亮妞, 随处可见的有钱人, 和随处泛滥的爱情, 却唯独缺少了爱情里 本不该缺失的那份责任感, 安全感还有忠诚。 一个人有多好, 一点都不重要, 一个人对你有多好才重要。 在这个放荡不羁 又充满诱惑的世界里, 如果有一个人能给你 安全感和忠诚, 为你承担那份责任, 他一定比这个世界更迷人。
邢松
前段时间,我的心理老师告诉我一句话,对我的影响很大。 他说:并不是坚强的人就会独立,而是被爱过的人才会。 因为人的心只有被接受了才会成熟起来,如果在小的时候,总是被过度教育并且理想被压迫的话,自我本来的样子没有被认可,那么心理年龄就会停止增长了。
华燕
其实,未分化正是造成理想化期待的一个原因。虽然意识上很清楚“我是我,孩子是孩子”,但潜意识里依然觉得孩子是自己的延续,会期待他做作业的时候“像我”。未分化还表现在,每天收到老师发的作业通知,“我”都会感觉自己有责任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孩子没做作业,就是妈妈的责任;当老师来电话说孩子不识字,不会算数,要求“我”在家陪他多练习,否则跟不上进度会影响孩子的自我感觉云云,“我”就立刻有见诸行动的表现,因为感觉老师批评的是“我”和孩子的共同体。 由此想来,可能每当“我”要求孩子学习,他感受到的是“妈妈在叫我为她学习”,而不是“我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此外,“我”会希望孩子不仅完成作业,而且要完成的“好”,比如字要写得整齐、干净,因为潜意识里觉得孩子作业做得好=妈妈好,做得不好=妈妈不好,妈妈不能在老师面前显得不好,于是无意识地要求孩子反复擦了重写,擦了重写,搞得孩子很泄气,产生抵触情绪。其实,那个战战兢兢,害怕“不够好”的,是“我”。 当“我”把自己和孩子剥离出来看,就发现,孩子很好,学习态度很好,而且,虽然慢一点,但一直在进步。那个一直打扰他节奏,激起他情绪的,一直是“我”。让“我”失望的,恰恰是自己。 惭愧之余,“我”也知道这是早年对父母模式的认同和内化,好在潜意识意识化以后,行为模式的改变就相对容易了很多。“我”开始允许一些以前不接受的事情:不想做作业就先玩吧;字写得歪扭就这样交上去吧;老师来电话,“我”态度很端正,回家还是以孩子的感受为主,让他以自己的节奏去学习…… 这样做了以后,你会发现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后果。孩子得到允许,情绪好了,也更主动了。而对“我”来讲,打破严厉的超我,让自我再长大一点,看似是对孩子的养育,也是对自己的养育。
张旴晴
闫林
一个相对成熟的人是能够感受自己有依赖的需要,甚至也能够用享受一定的依赖,但并不沉溺于依赖,不会觉得只有依赖才能存活。 今天也感觉到,当我们想要去听一些悲伤的歌曲时,或许就是我们内心有不能表达出的情感,才要通过歌曲来共鸣释放。
冯红艳
周洋说:卡粉是因为有皱纹了。王蒙一脸懵。 看了除了想笑,也觉得是真爱。 好的关系是可以互怼,又能相互扶持的。坦然接受那个“讨厌鬼”是自己朋友、战友,很重要,有时候要为对方拼命,有时候又想踹对方两脚。 如果只是好,关系是不稳定的。 我一个来访,她的亲密关系中总是被照顾的好好的,像是被妈妈照顾的孩子,无微不至的被爱着。可另一方面对方也会把极致的恨、愤怒投射到她的身上。极致的爱与极致的恨,关系中体验冰火两重天。 前两天她说:被这么照顾真好,一直如此就好了。 问她:会一直这样吗? 王蒙说:给周洋大嘴巴子。 再感慨一下,她们的友情是真爱! 最近我是王蒙的粉!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