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来访者长期通过糟糕的生活、痛苦的体验来惩罚自己,咨询中的帮助无法阻挡这一进程。
这点常见,细说:
自我惩罚可能对应一个自我挫败型人格,会把事情搞砸,拒绝任何变好的迹象。
自我惩罚的心理动力,是一种强烈的罪疚感。罪疚感的来源有:
a.来访者没有全能地照顾好身边的人,觉得愧疚。(自恋)
b.来访者有一些罪恶的幻想,压抑着怕人知道。(自恋)
c.来访者认为生活的不如意全部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无法接受自己只是个凡人。(自恋)
d.来访者以施受虐代替性的融合。(力比多)
e.来访者不想抛弃带给自己罪疚感的父母,因此留在罪疚感里保持和父母的情感连接。(客体关系)
f.来访者通过自责避免严苛的养育者指责自己。(自我功能)
2.来访者对咨询以及咨询中的一切感到羞耻,咨的存在也证明来访者是个有问题的人。来访者潜意识里不想让咨询渗透进自己的现实生活,因此抗拒咨询中的帮助。
3.来访者无意识地想要全面控制咨,正如生活里想控制重要的人。在实现控制之前,来访者很难感觉安全或发生改变,反而疲于应对控制失败所带来的抑郁、躁狂情绪。
4.来访者担心自己过度认同咨。或是担心丧失自我,或是担心被咨剥削,因此对咨询始终保持怀疑。这类来访者成长过程中往往没有任何好的重要客体,因此无意识地认为靠近自己的重要客体都会损害而不是滋养自己。
5.来访者害怕自己不再过度认同父母。这类来访者往往有着控制欲很强的父母,在咨询中成长意味着背叛父母。(和e重合)
6.来访者意识层面想要改变,但潜意识里想要以现在的样子被认可、接纳。一旦现在的样子受到“质疑”,就会跟咨对抗、辩驳,证明自己没有任何问题。
还有哪些重要原因漏掉了?欢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