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也许不能改变你现在困难 但能够让你转换成更好的方式生活
王胜
也许不能改变你现在困难 但能够让你转换成更好的方式生活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张凤琴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是一种态度,而非一种感觉!
李春娣
父母没能给我们的,我们也要不到。我们会把不好的父母内化到自己的内心里。 来访者经常会说这个不允许,那个不允许的时候,我会问他们这是谁在说,他们会说这是自己在说,事实上这就是他们内化的声音在说。所以会痛苦,会纠结。 我们可以做自己的好父母,允许自己有时做得不好;经常嘉许自己做得好的,对自己宽容,也就有能力对别人宽容。能做自己的好父母,也就有能力做孩子的好父母。
许彦
受情绪的裹挟到一定点就会爆发,貌似平静的生活,各有各的需求和期待。一旦触碰到“敏感处”就会爆发,宣泄、倾听、共情、理解、接纳一环扣一环。因为,家和万事兴,可以让我们相处融洽。余生,愿你我淡定从容。
刘云清
幸福婚姻的七个法则: 1、完善你的爱情地图-爱他,就要了解他 2、培养你的喜爱和赞美--我欣赏,我坚持 3、彼此靠近而非远离--你们的关系够紧密吗? 4、让配偶影响你--“亲爱的,你说了算!” 5、解决可解决的问题--以温和开场,用妥协收场 6、化解僵局--学会和问题一起生活 7、创造共同意义--彼此尊重梦想
和钰蓉
我们很多人都知道,原生家庭会导致一系列的性格问题,但是只是知道原因是没有用的,我们还需要知道原生家庭究竟我带来了怎样的行为模式才能解决问题。 通常在这种所谓的人生剧本里,三大要素分别就是:一段自我压迫的声音,一个内在的小孩,还有就是她在童年时代的一种方式就能做。拿诺拉举例,那个自我压迫的声音会在童年时期形成,然后时时刻刻的萦绕在童年的脑子里,告诉她“没有人会喜欢你”,“你没有朋友”“没有圈子接纳你”。当然,这些负面的声音也有可能来自于童年时候的老师、朋友,甚至父母,这些声音都被称为是内在审判者。它在我们还没有形成基本认知和判断能力的时候,就已经先入为主,侵占了我们意识,然后一直存在于我们的脑子里。这就像一个操作系统里Bug,时不时就跳出来兴风作浪。当然只是所谓的自我压迫的声音还不至于让我们时常崩溃,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底层的系统还是相对稳定运行正常的,直到我们凑齐了第二个要素也就是那个内在小孩儿,我们进入到了一种脆弱的状态,然后就走到了错误模式里,就像诺拉,因为自己碰到了听不懂的笑话,于是她就瞬间把自己拉回到了曾经那个被排挤被孤立的那个受伤的小孩的状态里,所以她才脱离了理智的控制,出现了一系列在童年时期的一个应对方式里。 这些应对方式其实就是弗洛伊德最早提出来的叫做“自我保护”的机制,例如说压抑、升华、替代、期待、顺从、回避、投射、理智化等等,比如有人善于处理冲突,害怕负面评价,担心周围的人会不高兴,于是用顺从的方式去满足别人的需求,这就是讨好型人格。再比如说,有些没钱的人会通过伪装自己的朋友圈来证明自己很有钱。有些不聪明的人会通过宣称自己是天才来假装自己很聪明,有些没有什么吸引力的人会假装自己是个万人迷来证明自己有魅力,这些都叫做过度补偿。 我们之所以会不断的重复错误的、不断的掉进自己童年时期设定的人生剧本里,就是因为这三大要素凑齐了,在与童年相似的场景里自我压迫的时候,就会唤醒我们内心的那个脆弱的小孩,然后开始用我们小时候的那个方式去解决情绪。所以要搞清楚我们童年剧本的是什么,要彻底解决我们错误的模式,就必须要好好的分析一下这三大要素,这个内在的审判者都说了什么,是不是理智的?我们内在的那个小孩究竟是受的什么伤?他当时是有什么场景,最重要的是我们当时采用的方式究竟是什么?是回避、顺从,替代、投射,还是说过度补偿?在此之前你的命运只能让童年脚本决定。
陈燕红
不要试图让所有人满意,不要试图赢得所有人的认可,别人没有看到,不代表你没有价值。做好你自己该做的就好了。 犹太教义有一段话说:假如有10个人,其中势必会有1个人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会批判你。他讨厌你,你也不喜欢他。而且,10个人中也会有2个人能够成为与你互相接纳一切的好朋友。剩下的7个人则两者都不是。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