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献给独自过春节的朋友们:
何丽萍
献给独自过春节的朋友们: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王晓丹
同一个故事,面对不同的对象,你会讲出不同的故事版本。重要的不就是人,而是你们的关系。在关系里加一点点改变,会收获不同的效果。
安美花
标配:闭嘴 你越是指责和批评,越能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高配:陪伴 青春期的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需要父母 顶配:共情 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孩子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张凤琴
每个被困在关系里挣扎的人,看见真相的过程,总是漫长而曲折的。 我们总会一次次重复那些熟悉的过程: 怀抱希望,一头扎进关系; 感觉糟糕,努力改变自己; 精疲力尽,怎么做都不对; 失望透顶,想离开关系又无比迷茫。 这一切只是因为:关系是自己的一面镜子,我们有时却只想改变镜子。我们不断地调整镜子,却忽略了站在镜子对面的陌生自己,才是影响着镜子如何呈现的关键。
赵莎莎
所以如果你想从忍辱负重型,或者从无助型,从及时行乐型变成幸福型,最重要的方法是改变你的思维模式。我们有两种思维模式,一种叫溺水型心态,什么叫溺水型心态?永远都像是被人压在水池子里边的感觉。等我憋着一口气,考上大学我就好了。等我憋着一口气,考上研究生我就好了。等我憋着一口气,找到好工作就好了。等我憋着一口气,等我创业就好了。创业以后你发现,噩梦才刚刚开始。溺水型是不行的。那要改成什么呢?改成郊游型。 什么叫郊游型?小时候春游还记得吗?春游老师宣布说,明天去香山,刚说完全班就会怎么样?哇哇叫。你去到了没有,你到香山了?没有。那你叫什么叫?没到香山你干嘛叫呢?没关系,我就是开心呐。好,回家以后干嘛?开心吗?接着开心。让妈妈给你准备饭菜,准备帐篷。我去哪,跟谁玩,我怎么怎么样,打电话联络同学。好了,然后一路上开着车往香山走,路上高兴吗?没到香山,堵车,高兴吗?照样高兴,很开心。开着车,到了香山,然后开始爬山。爬山的时候累吗?很累但是开心。下坡的时候开心吗?开心。上坡呢?开心。最后到了山顶,鬼见愁,我们一块野餐,然后吃饭。哇哦,这就是我们的人生。 我们的人生目标可能是顶上,可能是山顶是那个快乐的巅峰,但是在这个路途当中我们随时都能够享受到其中的快乐。上山是快乐,下山也是快乐。当你能够感受到每一步的快乐的时候,你的人生所积攒下来的相册全是快乐的相册,而不是痛苦的回忆。所以这就是幸福的方法。
罗丹
拉萨的天空还是这么蓝。来到这里,七年了,第一眼,就爱上了这片无限的高远。人生经历几番波折,起伏跌宕。最后发现重要的事是,内心要有依止要有信念要有仰望。像爱和自由,如黄金般珍贵稳定的品质。随身携带,不管身处何处,无论是何境遇,生命都有希望。
刘芝
网上看过一个故事,印象特别深刻。 女孩从小备受父母疼爱、呵护,虽然家境一般,但衣食无忧,别人有的她也有。 可即便如此,她整个成长过程中总是很难开心起来,每次有想要的东西,都觉得很有负罪感。 甚至填报志愿时,都不敢随心所欲选自己喜欢、擅长的中文专业,被迫读理科。 深究其原因,就是她不管做什么,得到什么,父母都会给意见,提醒她: “看,家里最好吃,最好用的都给你了。” “你想要什么,爸爸妈妈再辛苦,也会努力帮你争取到。” “就报理科吧,文科读完出来不好找工作,别像妈妈一样,一辈子只能当个普通会计。” 一字一句,听起来都是爱。 可女孩心里特别堵,不舒服。 吃的肉不香,买的书包也不好看,就连读书,都觉得是别人的任务,没有自己的人生。 很多孩子不是缺失父母的爱,而是享受父母的给予时,总有很沉重的负罪感。 尤其是父母那一句句“为了你”,说起来轻巧,却是压在孩子心头上的千斤重。 心理专家武志红这样评论道: 当父母使用“我是为了你”这句话时,潜台词就是“一切责任和其中的‘坏’,都将由你承担,而我是好心的,所以要被免除一切责任和愧疚”。 换句话讲,父母旗帜鲜明宣告自己为了孩子,辛苦操劳,付出了一切。 万一孩子做不好,达不到预期,那是孩子的问题,和自己无关。 这种自我牺牲的“伟大”,是一种情感勒索,以最直接的委屈,给孩子以最深的愧疚。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