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其实两个人在一起,就像是土豆和西红柿,本来不在一个世界,
张丽坤
其实两个人在一起,就像是土豆和西红柿,本来不在一个世界,但却走在了一起,因为土豆变成了薯条,西红柿变成了番茄酱,而成了绝配。 成年人的感情,大多亦是如此,没有天生就合适的两个人,两个完全不同性格的人在一起,需要彼此的宽容和改变,才能维持住一段好的爱情。
0温暖
1回答
评论
咨询师
刘云清
3年前
西红柿土豆蛋汤
相关回答
唐召力
如果我们常常在一个问题上困扰,那显然我们可能陷入到一种固定的思维和行为的赛道里而不能自知。 这个时候我们可能需要外界的力量或者外界的映照去让我们看到这些部分同时去推动改变。 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首先需要有行动去做这样一个动作。因为从内在来做的推动和意愿是能够更容易连接潜意识和意识的。 而如果是外界在我们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去推动我们改变,我们可能潜意识会有一些抵触,因为那意味着别人对我们的控制。
胡星星
聊聊“不靠谱”的爱情…… “欢迎来到不纯真年代!”——《欲望都市》的开篇女主急促地在电脑上敲下一行字,总结着现代都市里人们旺盛又纷乱的欲望和爱情。同样的,性、谎言、背叛,在当代中国也在不间断循环上演着。 即使《三十而已》里的顾佳,作为一个人情练达、双商极高的新时代女性,既能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又能辅佐丈夫事业,家庭和事业两手抓两手都很硬,也难逃被出轨的命运。 其实这样说,挺不公平的,因为这样好像传递了一种讯息:一方出轨,是因为另一方不够好。 事实上代表爱情的三个元素即:亲密、激情、承诺或义务。这三项很不靠谱(稳定)经常失衡,两人感情上有可能感情的需求和性得不到,双方不亲密、能够给予的信任和依赖又不多,精神层面的连接不够,所作出承诺与另外一个人相爱或相伴的决定,以及信守又因为浮躁的情绪无法忍受……… 甚至出现严重的冲突,爱情的消亡则就不可避免,出轨也就必然会出现。 近年结婚率越来越低,离结比屡刷新高,经常会给我们营造出一种爱情越来越脆弱易碎和现实礼崩乐坏的残酷感。 真让人有种错觉,怀疑世界上究竟有没有真爱这回事? 事实上如果爱情在这三种关系里得到稳定的维系,出轨的行为是避免的。
周庆红
感悟真我,意味着我们需要走出过去的舒适区,去体验一些陌生的经历。当内心的爱与滋养能量积攒到足够的程度后,我们就能够允许自己释放一些曾经被原生家庭禁锢的情绪,我们也能够允许自己展现一些曾经被原生家庭呵斥的自我表现,真我就会在这过程中被慢慢地从面具之下解放出来。
和钰蓉
我们购买商品,是感受“占有”“支配”“填满” 我们追逐爱,是追求“被看见”“存在感”“独特性”我们吸引关注,是回到童年被父母看见喜爱认同。 或许,我们不需要那么多商品,异性的爱慕,众人的关注目光,我们需要更真实的生活,更了解自己,打开自己与他人的链接通道,敞开感知世界的觉知系统,提升关系的质量和感受的细密度,伴随劳动工作和资源获取,如此生活,活过我们的一生。 从追赶变成静缓,从占有改为感受,从高级感回到自在感,从众人瞩目到心的链接。
白秋凤
《如果你爱我》 萨提亚 请你爱我之前先爱你自己 爱我的同时也爱着你自己 你若不爱你自己 你便无法来爱我 这是爱的法则 因为 你不可能给出 你没有的东西 你的爱 只能经由你而流向我 若你是干涸的 我便不能被你滋养 若因滋养我而干涸你 本质上无法成立 因为 剥削你并不能让我得到滋养 把你碗里的饭倒进我的碗里 看着你拿着空碗去乞讨 并不能让我受到滋养 牺牲你自己来满足我的需要 那并不能让我幸福快乐 那就像 你给我戴上王冠 却将它嵌进我的肉里 疼痛我的灵魂 宣称自我牺牲是伟大的 那是一个古老的谎言 你贬低自己 并不能使我高贵 我只能从你那里学到“我不值得” 自我牺牲里没有滋养 有的是期待、压力和负担 若我没有符合你的期望 我从你那里拿来的 便不再是营养 而是毒药 它制造了内疚、怨恨,甚至仇恨 我愿你的爱像阳光 我感受到温暖、自在、丰盛喜悦 我在你的爱里滋养、成长 我从你那里学会无条件的给予 因为你让我知晓我的富足 与那爱的源头连接,永不枯竭 永远照耀 请爱你自己吧 在爱他人之前先爱自己 爱自己不是自私 牺牲自己并不是爱的表达方式 爱的源头就在那里。
郑庆艳
孩子的作业到底该怎么管? 一、两个极端:一是作业是孩子的事,就不要管;二是我们要如何细致的去帮助孩子。这两个极端,我们都曾经听到过成功的案例:完全不管孩子,孩子变得自觉;管的很彻底的,扭转了孩子的学习动力,学习成绩有所上升。但是我们也见过,甚至是更多的这两种极端的失败的案例。 我们现在的家长基本上不是不管孩子,而是管的太多。 管的很彻底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可能会是一个人见人夸的孩子,因为90%的这阶段的孩子在遇到压力面前都会选择顺从,但是到了初中,高中,这种孩子,他没有真正形成能力,没有自我安排的统筹能力,最后孩子的表现越来越差,而这个时候家长却没有办法。 二、不走极端,在两点之间把握一个度,这个度的原则就是在你现在的基础上最低限度的介入。 有一条边界线,线的这边是管的多了,线的那边是管的少了。怎样找到这条边界线?这条边界线就是孩子能力的边界,换句话说就是,孩子能自我管理的,我们就不管;孩子练习一下,能学会自我管理的,我们也给他空间,逐渐放手;孩子无法自我管理的部分,我们来管。 我们最大的盲区就是觉得孩子啥都不会,所以我啥都该管。这条线是客观的,它是不断变化的,对于每个孩子而言,这个最低限度都是不同的,甚至同一个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和状态当中也是不同的。 三、对孩子管理介入次数统计 每天做一个统计,晚上睡觉之前,把你当天的管理行为作一个记录,比如:1、孩子回家,你提醒他开始写作业,记录下来。2、孩子作业走神了,你提醒他,这也算一次。3、孩子写作业过程中,你进去送个水果,其实是想看看他写的怎么样?记录下来。4、你看孩子作业,说这道题做的不对,也算一次。5、各种催促讲道理,也算一次。…… 介入次数,加上时长,你会吃惊的发现,从孩子放学回家到睡觉,就做作业这个事上你至少也介入了3到50次。如果再加上家长的情绪和心态,你用非常焦躁、非常不满的态度管理孩子,这就等于你在这个事上还得翻倍。 四、如何做到最低限度的管理频率? 最低限度的管理频率,对于不同的孩子,同一个孩子在不同的时段都是不一样的,给大家一个中等范围的管理水平,就是从孩子放学到睡觉,各种管理行为都算上不超过十次,最理想的状态是控制在三次以内。我们根据自己平时的情况,对自己每天的记录,一天进步一点点。 控制自己的介入次数,首先得找到自己现实的管理边界,就是你得学会观察, 你管住自己的嘴不说,然后去观察孩子。比如说孩子写作业的坐姿特别不好,我观察了他一会儿,他这坐姿好了,这说明什么?说明他有这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孩子拥有哪些自我能力,就是你观察出来的。 首先、降低我们的管理频率,这样你才能看到哪些事情,你不管他也能做好,即使你没有你管的时候做得那么好,但是他的能力已经达到了。这就要靠自己的记录,进行小幅度的尝试,去掉哪一些,保留哪一些。 然后、当不得不去管理某个行为的时候,先给自己定个目标,我介入多少次?在进入之前,我留给孩子自己调整的时间是多少?当时间过去了,准备启动第二次管理的时候,可以非常严肃的告诉孩子的停下这个事儿,然后选择应该要做的事。你管的越少,你说的话就越是可丁可卯。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不要被孩子的情绪影响,我们就不会有负面情绪影响到孩子。 最低限度的介入,对于孩子,对于父母来说,真的可以让这个家庭变得母慈子孝,前提是如果你真的愿意去这么做。 可以把每次介入时你说的话录下来,然后听一听做记录,从孩子放学到睡觉,听一听你都说了多少句话,花了多少时间,有了这么一个账本之后,你对孩子的管理频率就一定会下降。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