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双方的互相将就导致冲突、争吵、无法互相鼓励,就只剩互相攻

张丽坤
双方的互相将就导致冲突、争吵、无法互相鼓励,就只剩互相攻击、互相挑剔、互相嫌弃。 两个人再不能互相成就,这是一个很糟糕的恶性循环。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李有军
美国作家奥里森·斯威特·马登在《心灵的富足》一书中说:“心灵是能量的唯一来源,唯有心灵富足,才能获得平和、喜悦、快乐以及爱的能力!”内心富足的孩子,能够获得平和、喜悦、快乐以及爱的能力,这样的孩子在未来的日子里,必定会比那些被溺爱、被宠坏的孩子更加的优秀,更能深刻的体会到爱的意义,更懂得感恩。 1. 让孩子学会感恩,理解父母的不易。父母要在生活中利用各种节日作为教育的载体,比如春节时教孩子热情接受爷爷奶奶和其他亲属的礼物,并表示感谢,不管价钱多少都要让孩子学会珍惜别人的情意;教师节时教孩子感谢老师的教导,为老师送祝福,老师开心,孩子自然也会感到开心;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帮助自己做一些事情,让他们亲身体验自己做事情的不易,懂得感恩,理解父母的不易。 2. 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的能力。教孩子做家务,处理自己的房间,锻炼孩子独立的动手能力。教孩子帮父母买一些东西,比如,叫孩子帮忙买日常用品,以锻炼孩子的胆识和交流能力。孩子在选择的时候,教孩子学会如何正确判断事情的好与坏,锻炼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3. 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内在平和。生活中要适当地鼓励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以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让孩子健康幸福的成长。同时教孩子正确看待世上的东西,并用一个平和的心态去面对。 每个父母都有一颗爱孩子的心,但是过分的溺爱,只会对孩子造成无形的伤害。如果你真的想要为孩子好,那么请克制住你的爱,因为爱一旦放纵,就成了溺爱。被父母宠溺的孩子,即使你有金山银山,永远也填不满孩子的欲望。所以请克制自己给予的爱,让孩子真实的成长,让孩子懂得感恩与珍惜,引导孩子依靠自己的实力和努力生活,进而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郑庆艳
孩子的作业到底该怎么管? 一、两个极端:一是作业是孩子的事,就不要管;二是我们要如何细致的去帮助孩子。这两个极端,我们都曾经听到过成功的案例:完全不管孩子,孩子变得自觉;管的很彻底的,扭转了孩子的学习动力,学习成绩有所上升。但是我们也见过,甚至是更多的这两种极端的失败的案例。 我们现在的家长基本上不是不管孩子,而是管的太多。 管的很彻底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可能会是一个人见人夸的孩子,因为90%的这阶段的孩子在遇到压力面前都会选择顺从,但是到了初中,高中,这种孩子,他没有真正形成能力,没有自我安排的统筹能力,最后孩子的表现越来越差,而这个时候家长却没有办法。 二、不走极端,在两点之间把握一个度,这个度的原则就是在你现在的基础上最低限度的介入。 有一条边界线,线的这边是管的多了,线的那边是管的少了。怎样找到这条边界线?这条边界线就是孩子能力的边界,换句话说就是,孩子能自我管理的,我们就不管;孩子练习一下,能学会自我管理的,我们也给他空间,逐渐放手;孩子无法自我管理的部分,我们来管。 我们最大的盲区就是觉得孩子啥都不会,所以我啥都该管。这条线是客观的,它是不断变化的,对于每个孩子而言,这个最低限度都是不同的,甚至同一个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和状态当中也是不同的。 三、对孩子管理介入次数统计 每天做一个统计,晚上睡觉之前,把你当天的管理行为作一个记录,比如:1、孩子回家,你提醒他开始写作业,记录下来。2、孩子作业走神了,你提醒他,这也算一次。3、孩子写作业过程中,你进去送个水果,其实是想看看他写的怎么样?记录下来。4、你看孩子作业,说这道题做的不对,也算一次。5、各种催促讲道理,也算一次。…… 介入次数,加上时长,你会吃惊的发现,从孩子放学回家到睡觉,就做作业这个事上你至少也介入了3到50次。如果再加上家长的情绪和心态,你用非常焦躁、非常不满的态度管理孩子,这就等于你在这个事上还得翻倍。 四、如何做到最低限度的管理频率? 最低限度的管理频率,对于不同的孩子,同一个孩子在不同的时段都是不一样的,给大家一个中等范围的管理水平,就是从孩子放学到睡觉,各种管理行为都算上不超过十次,最理想的状态是控制在三次以内。我们根据自己平时的情况,对自己每天的记录,一天进步一点点。 控制自己的介入次数,首先得找到自己现实的管理边界,就是你得学会观察, 你管住自己的嘴不说,然后去观察孩子。比如说孩子写作业的坐姿特别不好,我观察了他一会儿,他这坐姿好了,这说明什么?说明他有这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孩子拥有哪些自我能力,就是你观察出来的。 首先、降低我们的管理频率,这样你才能看到哪些事情,你不管他也能做好,即使你没有你管的时候做得那么好,但是他的能力已经达到了。这就要靠自己的记录,进行小幅度的尝试,去掉哪一些,保留哪一些。 然后、当不得不去管理某个行为的时候,先给自己定个目标,我介入多少次?在进入之前,我留给孩子自己调整的时间是多少?当时间过去了,准备启动第二次管理的时候,可以非常严肃的告诉孩子的停下这个事儿,然后选择应该要做的事。你管的越少,你说的话就越是可丁可卯。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不要被孩子的情绪影响,我们就不会有负面情绪影响到孩子。 最低限度的介入,对于孩子,对于父母来说,真的可以让这个家庭变得母慈子孝,前提是如果你真的愿意去这么做。 可以把每次介入时你说的话录下来,然后听一听做记录,从孩子放学到睡觉,听一听你都说了多少句话,花了多少时间,有了这么一个账本之后,你对孩子的管理频率就一定会下降。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